编者按:“学习强国”江苏学习平台、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新江苏•中国江苏网联合推出“爱悦读•云分享——强国荐书”专栏,特邀省社科联、省文联、省作协、省科协、南京图书馆等单位支持,长期约请各大出版社总编辑、图书馆馆长、文化名家、知名作家、文学评论家、社科名家、理论专家、科学家等各领域知名人士,结合自身阅读经历,为读者推荐一本好书。 今天为大家荐书的是南京艺术学院图书馆馆长、研究馆员陈亮。推荐书目:《画语录:听王季迁谈中国书画的笔墨》,上海三联书店出版。 丰子恺认为,欣赏绘画,需要眼睛去看,需要心灵去体会,如果“不解笔情墨趣,而探索其画意”,只能得其部分理知,而不能得到整体的把握。笔墨就是中国书画的技巧所在。《画语录:听王季迁谈中国书画的笔墨 》一书,以笔墨作为主线,从细节入手,巧妙地将中国笔墨的基本元素描述出来,尽显中国书画的笔墨功夫。 该书围绕中国书画的笔墨,探寻中国书画的基本理论、笔墨方法、用笔与雅俗的关系,中锋与侧锋的区别等。全书以鉴赏大师王季迁讲述为主,通过徐小虎与王季迁的对谈形式来展开,徐小虎问得巧,王季迁答得妙。对谈从1971年至1978年,持续了八年时间,讨论了中国书画的笔墨之道,讲述书画技法、笔墨特质、构图布局等,因为是对谈的形式,很多时候能够更真实、更自然地表达论者的看法。徐小虎在《增订版序言》中说,希望通过回顾40多年前愉快的谈话,再现王季迁先生对笔墨要领的阐释,展示老先生毕生的艺术成就和鉴赏力,探寻中国书画笔墨行为的演变,揭开中国书画的神秘面纱。 中国传统书画口传心授相对容易,直接诉诸文字相对较难。人们常说书画作品之妙“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徐小虎在自序里引述王季迁的话说,“中国笔墨好坏的基本元素,从来没有人解释过。大家只是听老师的指示,不断地复习,终于自然而然地体会出笔墨的好坏,但从来没有人说出其所以然。” 王季迁认为一幅画自有其“画语”,笔墨可以“显出个人的声音”,“笔墨像人的声音一样,它们有个别的特性,而互不相似。国画中的笔墨就如受过训练的声音一样。”看笔墨细节和个性风格,可以分析古代绘画的材料、笔法、用墨、古代画家师承关系,把中国书画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精髓解释出来。 王季迁认为好的笔墨是一种“圆的笔墨”,特点在于“将力量隐藏于线条里面”。也就是含蓄的态度。“不在笔墨表面显露所有的力量,能有所控制和保留”。他也很注重毛笔笔尖的运用,笔尖是尖的还是秃的,用的力气是否恰当,是用“中锋”还是“正锋”,体现在线条上的差别,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如果不被点明,学习者很难准确把握。他认为苏东坡的书法不只是用笔尖,更习惯于用笔肚子部分来写字,任何角度的笔墨当它是平衡的时候,都是好笔墨。关键在于创作者在什么时候,运用什么笔墨,为什么这样运用。 王季迁主张透过笔墨,看一个画家基本表现潜能的发挥,从而真正理解中国书画的精髓。王季迁不仅看笔墨的内在品质,也看笔墨在建立形式,以及形式性或描述写实性的结构功能之作用。他喜欢南宋画家李唐,认为李唐“最令人称许的是他能收敛自己的力量,他的笔墨不疾不徐,看他笔的转折,各方面都很稳当,他可以控制它们,不会滑出笔画的中心。”而明代早期的院派画家则不同,他们不含蓄,使所有趣味都浮在表面,不再收敛力量,失去了从容和控制,就失去了舒适和高雅。 王季迁(1906~2003)字选青,善画山水,精于鉴赏和收藏,是吴湖帆(1894—1968)的弟子,在《吴湖帆先生与我》一文里,王季迁自述看画的三个原则,第一就是画中的笔墨问题,他紧扣笔墨的特质来辨识书画,对笔墨的深入透彻的见地就是深深地受他老师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