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位于甘熙宅第的南京市民俗博物馆历时四个多月的施工布展后重新对外开放,展览首先介绍了甘熙生平以及他所著的《白下琐言》。甘熙是晚清南京著名金石家、藏书家,被列入《江苏文库》中的《江苏历代文化名人传》,《白下琐言》也被收录入《江苏文库》,这是一部记录南京掌故的笔记,在明清士大夫撰写的南京杂忆中,是继顾起元的《客座赘语》之后,另一本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 据《江苏历代文化名人传》介绍,甘熙是江苏江宁人(今南京),曾经任知县、户部广东司兼云南司主稿、记名知府等职务。一生博览群书,懂天文,识地理,尤其精通风水之术。道光二十二年(1842),他在京城任郎中时,还奉诏为道光皇帝勘选安置灵柩的地宫。 “甘氏先祖甘茂、甘罗、甘宁、甘卓等都是历代名人。”南京史志专家金戈向记者讲述甘家历史和甘熙宅第的由来:“清朝乾嘉年间,甘熙的祖父甘国栋因经商致富,率甘家搬迁到南捕厅。甘国栋去世后,长子甘福(甘熙父亲)修建宅第,后来经过甘熙的续建扩建,成为左右两组各五进的广大宅院,这是南京现存规模最大、保存较完整的多进穿堂式晚清私人住宅,俗称‘九十九间半’,成为南京的著名景观。” 宅第内最负盛名的为津逮楼,是由甘福仿宁波天一阁所建的藏书楼,藏有书画十多万卷。到甘熙主持时,藏书更为丰富,为当时的金陵之最。“《白下琐言》正是甘熙借助津逮楼的丰富藏书,耗费四十年记录和考证,遍访南京的山川河流、园林街景及风土人情,才得以撰写而出。”金戈说。 可惜津逮楼大量古籍珍本毁于咸丰三年(1853)太平军与清军的战争中。“甘熙也在1853年去世,由于战乱等原因,我们现在看到的《白下琐言》和最初版本并不一样。”南京师范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系主任王志高教授告诉记者,成书有一段曲折历程。 《白下琐言》本来有15卷,到了光绪十六年(1890),只剩下8卷,甘氏后人又从甘熙的《日下杂录》中择出26则,都是与金陵掌故相关的内容,编为2卷,附在后面,总共10卷交付刊印。到了民国初年,刻板丢失了。非常幸运的是,甘熙侄孙甘鋐的文友陈荣在旧书肆中发现有人出售此书版片,甘鋐得知后几经辗转收回了这些珍贵的版片,但仍缺失18页之多。甘鋐请人补刻使之完整,终于在1926年复原其初,使得这部记录南京地区史事杂识的笔记小说类著作再次呈现在世人面前。 王志高介绍,《白下琐言》是甘熙记录的自己所见所闻所考的有关金陵风物旧事。体量虽然不大,但内容涉及金陵山水城林、名人轶事、地理沿革、名胜古迹、经济百态、文化生活、风俗人情等方方面面,堪称记录晚清金陵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比如山水城林中讲到南京的井:“城中人烟辐辏,食井不可胜计。汉西门侧有四眼井,北门桥转东有三眼井,进香河尽处有九眼井,红纸廊转北有三道高井,小英府后街有方井,颜料坊内有凤凰井,四象桥转东有邀贵井,江宁县署后有金沙井,皆以井著名。”书中还纠正了一些说法,比如清凉寺的井俗称为胭脂井,不少人以为这是陈后主躲避隋兵的地方。甘熙指出清凉寺是南唐避暑宫,并不是南朝陈景阳宫的旧迹。 在经济百态中,《白下琐言》记录了各种经商者。比如金陵制造折扇素有盛名,大多聚居在通济门外。扇面使用杭连纸的谓之本面;用京元纸的谓之苏面,比本面优良。三山街绸缎廊一带不下数十家,以张氏庆云馆最为出名。 在文化生活方面,比如金陵的梨园角色首推庆余班。嘉庆间著名的有:净面有王老虎,70多岁了,苍颜皓发,演《刀会北饯》等出,声若洪钟,震动堂宇。小生施二官《夜奔》一出,生平擅绝,史事烂熟,尤其令人称异。 针对清代钱塘陈文述《秣陵集》中的不少考证错误,甘熙感慨:“可见古迹一门,土著人非经考订,犹失其真,况异乡人乎?甚矣!修志乘者之宜慎选也!”王志高告诉记者,在《白下琐言》中,甘熙对南京地区不少文物古迹进行了严谨的考证,比如江宁小丹阳甘村出土的汉壶、南京地区古老的碑刻——江宁陆郎牛迹山西汉永光五年(前39年)碑刻、鼎新桥下掘地发现古代龙首形铜刀等,对于我们了解当时古迹的分布和保存状况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总体而言,《白下琐言》文笔精雅,考据详实,可与明人周晖《金陵琐事》、顾起元《客座赘语》相媲美,是研究南京历史地理及人文社会的一部重要的资料书。”王志高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