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研究除了宏大叙事外还有什么?在滚滚历史长河中,除了那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之外,还有什么值得我们去深思细品?9月24日晚,译林出版社邀请“宋史三部曲”作者、历史散文家夏坚勇在先锋书店举行了“历史褶皱中的世态人情与鸡毛蒜皮——夏坚勇宋史三部曲新书分享会”,与媒体人白雁、南京大学教师陆远和读者朋友们一起聊一聊关于历史叙事的另一面。 “宋史三部曲”包含有《绍兴十二年》《庆历四年秋》《东京梦寻录》三本,分别以南宋高宗绍兴十二年、北宋仁宗庆历四年、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这三个深具代表性的历史时段作为叙事节点,从岳飞被杀、庆历新政、宋真宗东封泰山三个富有意味的历史事件入手,进入历史横切面,阐微发幽,抽丝剥茧。作者夏坚勇深耕宋史十余载,是我国文化散文的代表作家之一,曾获首届鲁迅文学奖、庄重文文学奖、曹禺戏剧文学奖等奖项。 细节,是夏坚勇写作中尤其重视的写作手法,“我的创作其实没有多少宏大背景,都是一些很小很小的东西引发了自己的思考,所以才开始的写作。”最初夏坚勇并没有想着要写个“宋史三部曲”,最早出版的《绍兴十二年》也是夏坚勇在阅读史料时偶发的一个念头,“当时我在看资料,突然就在想赵构为什么非得杀岳飞呢?” 根据夏坚勇所掌握的历史资料,到了绍兴十一年下半年,战争的大问题已经基本得到解决,岳飞等人的兵权也已经被划走了,再者夏坚勇也认为坊间所认为的岳飞反对合议也是不存在的,“岳飞的上书中没有提过他反对合议,这是没有历史根据的说法,所以皇帝为什么一定要岳飞死?”这个疑问盘桓在夏坚勇的脑海中。 在一般的历史书上,岳飞之死大多笼统概括为受到奸臣秦桧的诬陷,但历史的真相或许不仅如此。在《绍兴十二年》中《官家的心事》这一章,夏坚勇把宋高宗赵构下旨杀岳飞前后的动因一一剖析,“岳飞怨不着别人,他的掘墓人恰恰是他自己。”在这一章中夏坚勇这样写到,在岳飞被冤杀这起著名的历史案件背后,更多复杂的时局变动、帝心难测、君臣嫌隙铺陈在了读者眼前,为什么杀岳飞,被杀的为什么一定是岳飞,或许读者阅读后会有不一样的结论。 陆远认为,夏坚勇的写作有明显的“桥梁”特征,“我们都知道中国大多历史典籍的书写大多是比较简单的,往往寥寥几字就概括了,今天的读者由于语言、语义表达的变化,可能不能很好体悟到古人的用意,我认为夏老师的写作在其中具有桥梁作用,既能够遵循严格的历史史料,又能够在这一基础上进行逻辑推演,使之更符合我们今人的阅读习惯。” “我写作有几个原则。”夏坚勇表示,在他看来,动笔之前是动情,某一历史事件、人物的细节触动了他,让他产生了共情他才会动笔,“我不是为了写历史而写,而是历史打动了我才写。”其二是写作表达的方式,从文章的排篇布局、氛围的把握,夏坚勇都自有一套体系,“尽管我写作很注重细节,写得很琐碎,但在琐碎之中是有大历史方向在流动,就像是盖楼,沙子石头都是很细节的东西,但凝固在一起就能成为大的建筑,写作正是如此,细节的积累最终构成了作品的体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