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们印象中,徐州充满豪气。这里是两汉文明的发源地,运河水系四通八达,这里的人们大口吃肉大碗喝酒,讲义气有骨气。 9月23日,第二届汉文化论坛在徐州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汉文化专家学者齐聚,共同探讨汉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由江苏省委宣传部牵头实施、省社科联具体管理的省社科基金重点委托项目、江苏文脉工程项目成果——《江苏地方文化史· 徐州卷》(以下简称《徐州卷》),也于近日由江苏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历时6年编撰,20多位专家合作,40多万字著作,这部填补了徐州文化史空白的重磅作品,有何亮点?怎样创新?如何理解?近日,文脉君采访了项目首席专家、该书主编、江苏师范大学博物馆馆长赵明奇,为读者带来独家解读。 全方位、多角度 填补徐州文化史空白 大汉风韵,交通要塞,这是很多人对徐州的笼统印象,但要问,徐州历史如何?有哪些独特的文化?突然脑海里就一片空白了。而《徐州卷》的诞生,则至少带来了两层重要意义。 最重要的一层是从学术研究视角填补了徐州文化史的空白,为今后深入探讨做了有意义的尝试,为人们了解、学习、研究徐州历史文化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怎么理解?赵明奇介绍,《徐州卷》首次对徐州文化历史的发展脉络和规律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深入细致地梳理研究,系统地展现了徐州地域文化的鲜明特色、主要特征和历史贡献。 其次是为很多文史爱好者、普通读者带去了一扇了解徐州历史、读懂徐州文化的窗口。 《徐州卷》将通史与专史并构,全书分成上下编,上编(1—7章)为通史结构,下编(8—15章)为专史结构。这样的形式在学术史上并不多见,为什么这么设置?赵明奇表示,这样脉络更清晰,对读者也比较友好。 在书中,你可以了解徐州悠悠历史。上编以历史脉络为主线,着重揭示徐州文化的历史轨迹、演化分期和发展规律。根据徐州历史文化的生成特点,划分为史前、先秦、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民国等7个时期,从古到今,一脉相承,可以全景式地展现徐州文化的生成与演进。 在书中,你可以感受徐州的彭祖文化,了解有趣的徐州地方故事。下编分门别类,着重揭示了最具代表性的八个方面的徐州历史文化风貌:如“千古龙飞地、一代帝王乡”的徐州汉文化,“古今兵家必争之地”的徐州军事文化、“汴泗交流、五省通衢”的徐州运河文化、“地邻邹鲁、代有儒风”的徐州文学创作、艺术创作、教育文化,“北雄南秀、多元并蓄”的徐州方言文化、民俗文化,可以多维度、深层次地展现不同文化领域的文化成就及其特色。 “五省通衢”定案 运河之水在这里交汇 “这本书中,我们为‘五省通衢’的说法盖棺定论。”赵明奇告诉文脉君,经过大量搜集整理、研究,书中也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观点。 比如大家都听过“五省通衢”这个词,它是对运河城市徐州的赞誉。“通衢”本指四通八达的道路,这里形容徐州在特定历史时期交通发达,交流便捷。“五省”是指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南河总督黎世序倡建徐州黄河牌楼时的直隶、山东、江苏、安徽、浙江运河沿线五省。 此前,学界对徐州“五省通衢”这个概念有争议。而事实上长江流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皆溯运河而上,徐州连接九省也不止。如果再从《禹贡》故道、汴泗交流和各时代水陆联运细算,徐州几乎通达天下。 如今,运河之上,风景美好。“淮海第一关”、黄楼、子房山,都是好逛好看的景点。“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自幼生活在徐州的诗人白居易见证了徐州的运河胜景。 当然,运河之上还有很多有趣的运河风情、运河人文。明清时期,徐州段运河两岸,聚集了很多跑“江湖”的人,他们行医卖药、说书占卜、琴艺卖技,众多的民间艺人,让运河岸边生活有滋有味。“这里就像‘上海滩’一样,热闹非凡。”赵明奇说。 书中还特别记录了很多外国人与徐州运河的缘分。比如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在《马可·波罗游记》记录了他在邳州的所见所闻。“行此三日毕,抵邳州,城大而富贵,工商业颇茂盛,产丝甚饶……”朝鲜弘文馆副校理崔溥行经运河,用生动的语言详细地描述了徐州吕梁洪之险状,“是日,少雨大风。自新安驿过马家浅、双沟、丰沛萧砀四县夫厂及房村集,又过金龙显圣灵庙,至吕梁小洪……” 吃羊肉,喝“三汤” 生活处处有“汉”印 雉羹、羊方藏鱼、麋角鸡、“霸王别姬”(甲鱼炖鸡)、龙门鱼、乐天鸭子、油淋鱼鳞鸡、回赠肉、独占鳌头、地锅鸡……徐州的美食,真让人哈喇子直流。 今年年初,以淄博为代表的烧烤热席卷全国。徐州人惊奇地发现,汉代徐州人就已经爱上烧烤。徐州出土的一块汉画像石的画面上层,左前方挂着鱼、肉等各色食材,右下方一人右手扇扇子,左手烤串,十分快乐。收藏于徐州博物馆等多个场馆的汉画像石,记录着汉代人的生活与梦想。 赵明奇说,在徐州,“徐州三汤”最受老百姓欢迎。第一个是shá汤,当地民众认为源自彭祖雉羹。在母鸡、麦仁为主料的基础上熬制,鲜香爽口,富含营养,喝汤配油煎包或泡烙馍,简直美滋滋。 辣汤,与河南、山东等地的羊杂“胡辣汤”截然不同,主料用鳝鱼丝加胡椒、桂皮等佐料,讲究鲜香。还有丸子汤,主角是纯绿豆面拌萝卜丝等炸成的丸子。 与徐州“三汤”齐名的还有徐州羊肉汤。“一有钱,二有闲,泼了椒油好解馋。”徐州夏季的伏羊汤更是全国独步,入伏后羊肉馆食客常满。羊肉汤泡壮馍,亦是徐州一绝。 很多人问,什么是汉文化?其实就在生活中。“徐州人大口吃肉,大碗喝酒的大气,就是汉的印记。” “有种”和“讲究”,是徐州人勇敢仁义之风的两个关键词。赵明奇说,徐州是汉文化的发祥地。汉朝实现了政治、思想、文化、地理等诸多方面的大一统,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均空前繁荣,天下为一,气势恢宏。 受此影响,徐州文化表现出大气雄风的特点。徐州的一些建筑规模宏大,追求视野开阔、一览无余之感。徐州人普遍身材高大,面部轮廓分明,性格直爽,胸襟博大。徐州饮食餐具之大,分量之多,往往让人惊讶不已,而徐州人大块吃肉,大碗喝酒,恰有江湖好汉之遗风。 徐州地邻邹鲁,长期受孔孟之风熏陶,沾溉儒学,影响甚大,表现在接人待物方面,徐州人讲义气,重交情,“舍生取义”是徐州传统社会人生价值的最高体现。 徐州人不仅“有情有义”,而且还“讲究”,诚实守信。汉高祖刘邦未发迹前,与萧何、曹参等人等结为好友,靠着侠义和豪爽赢得人心,夺取天下。称帝后返回故乡,与父老子弟纵饮高歌唱大风。刘邦对待家乡和家乡人的态度,是徐州人有情有义的体现,其示范作用,深深影响一代又一代徐州人。 大气雄风,敢作敢为;有情有义,诚实守信;兼容并蓄,风化多元,为徐州地区烙上了永不消失的“汉”印。 历时6年 20多位专家通力合作 厚重著作,成书不易。《徐州卷》从2016年2月正式启动后,五易其稿,经多位知名专家和相关部门审读才最终定稿。 “初稿2017年的时候就拿出来了,初稿有200多万字,后来经过反复删减,最后精练出40万字的著作。”赵明奇说,之所以前后花费了6年时间,主要是成稿之后的反复修改和审查工作。此外,本书编撰的最大难度在于资料搜集。 从南宋初年起,黄河夺泗入淮,黄河流经徐州600余年,在带来便利水路交通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水患。后来“五省通衢”,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也让徐州成为“古今兵家必争之地”。 “无论是天灾还是人祸,很多古籍都逃不过劫难,早已消失在茫茫历史长河。”赵明奇表示,所以这对历史的核实、资料的查找上形成了不小的挑战。但好在专家们都克服困难,根据各自所长通力合作,最终完成了本书的出版。 赵明奇感叹,《江苏地方文化史·徐州卷》是集体智慧的结晶,编撰团队集聚了20多位徐州文史专家,他们是: 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沙先一,徐州工程学院文学院院长、教授薛以伟,中国矿业大学苏轼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教授管仁福,徐州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基础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周奎生,中国矿业大学外文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教授翟石磊,徐州博物馆副馆长、研究馆员刘照建,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馆长、研究馆员武利华,著名文史学者田秉锷,以及郭海林,郭洪亮、燕宪俊、胡政、彭校、马凯臻、戚云龙、陈钊、耿建军、王立增、乔秋颖、范春义、周苇风、张政等人。 团队经过长达6年时间的潜心研究与周密论证,运用最新资料,兼顾学术前沿,首次系统反映了徐州历史文化全貌,为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打下了基础。 “徐州文化是生活在徐州土地上先人的心灵表白和行为实践,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而每一个时代的这方人都应该义不容辞地担负起这一方文化保护与传承的责任。保护是为了更好地传承,而传承才是最好的保护。”赵明奇说,保护、传承、利用徐州历史文化资源是永恒的课题。文化保护与传承首先要做好调查与考证,摸清家底,建立资源库,理出文化财富账;文化保护与传承紧接着要做好整理与研究,摸清规律,建立体系,量出文化丰厚度。文化保护与传承还必须要做好规划和创新,认清形势,预判未来,绘出文化发展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