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文化馆退休的,之前一直从事扬剧教学,退休以后在家很无聊,自从有了‘清曲社’小剧场,我们这些文艺爱好者有了更多的表演机会,也有了发挥余热的平台。”自从有了“家门口”的小剧场,九华山庄社区居民杨阿姨有了“用武之地”,心情别提多好了。 丰富多样的文化生活,是精神的滋养,是幸福的应有之义。2023年,镇江高新区蒋乔街道以文化阵地建设为“立足点”,以“文艺播种计划”为“切入点”,以非遗项目创新传承为“接续点”,不断提升文化服务水平,优化文化服务内容,滋养百姓文化精神,增加居民幸福感。 立足阵地建设,公共文化空间暖心惠民 杨阿姨常去的“清曲社”小剧场坐落于九华山庄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二楼,场地面积约300平方米,可同时容纳观众约百人,内部设有舞蹈室、舞台灯光、投影、音响及演员候场区等,作为镇江市区唯一的社区小剧场,在满足辖区群众美好生活需要、促进文旅融合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023年以来,蒋乔街道以文化阵地建设为“立足点”,为辖区百姓提供更多“公共文化空间”。完成七里社区基层文化服务中心新建工作,新增文化活动室面积近800平方米。辖区街道文化站及村(社区)基层文化服务中心均实现每周56小时免费开放。九华山庄社区“清曲社”小剧场建成“市级示范小剧场”,今年累计演出50余场。截至目前全区共创建成3个省级“最美公共文化空间”,成功培育了4个省级“优秀群众文化团队”。同时,通过江苏文化云区(街道)公众号、抖音、微信群、QQ群等媒体平台,发布活动资讯、活动预约信息等,确保活动参与渠道畅通。 推进艺术普及,群众文艺创作精益求精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重阳节前,在鲇鱼套村的智跃文化馆内,辖区老人们欢聚一堂,一场“重阳时节阅书香 品读经典诵文化”活动,让辖区老人们品味了一场精美的文化盛宴。 以“文艺播种计划”为“切入点”,2023年,蒋乔街道全面开展了全民艺术普及“六进”活动。通过开展阅读品文化等活动,做好线下阵地为读者开放服务工作,并进一步丰富线上数字图书馆资源,满足群众多元化阅读需求。此外,创新实施“送戏下乡”“戏曲进校园”文化惠民工程,全年累计教学84课时,演出10余场;大力发展城乡流动文化服务,精心组织文化惠民纳凉晚会18场;开展文化精品活动,如“文艺演出进村居 文化惠民暖人心”广场舞比赛、“文艺播种计划”原创节目大比武等形式多样的全民艺术普及活动进一步提升了街道人均接受文化场馆服务人次。 在丰富文化活动的滋养下,越来越多的辖区群众从“看戏人”逐步转变为“剧中人”“写戏人”。2023年,街道新招募骨干文艺志愿者11人,依托骨干文艺志愿者,开办了合唱培训、国画艺术鉴赏培训、戏曲培训、民族舞蹈培训等15个艺术普及提升班,共计开设课程120场,服务群众0.7万余人次。 各类文化志愿者,也成为街道民间艺术作品的主要“创作者”。舞蹈作品《丰碑》《清荷细雨》,书画作品《江南水乡》《恬静的乡村》《家乡美》等,声乐作品《乡村振兴火起来》,小戏曲作品《党的二十大来到了》,少儿故事作品《家的味道》,小品《良夜》……一个个来源于群众,服务于群众的民间艺术作品,被不断孕育创作出来。其中,结合高新区新农村发展创作的声乐作品《乡村振兴火起来》,荣获镇江市第三届群星奖。 创新非遗传承,文化体系建设亮点更“亮” “非遗”是蒋乔街道的另一个公共文化体系建设亮点。截至目前,该街道拥有省级非遗5个、市级1个、区级12个。 2023年,蒋乔街道围绕非遗项目创新传承接续作为。加大培养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新增培养4名非遗项目区级代表性传承人;在培训成年马灯队的同时,加强少年马灯队员的培养,做好“传帮带”工作;扎实推动省级非遗项目——创新改编马灯阵舞,组织成年马灯队员和少年马灯队员系统训练,使节目能够长期传承保护;举办“蒋乔民间故事”线上演讲系列活动,并开设专栏宣传推介蒋乔民间文化,创作故事插图丰富阅读体验;积极帮助3家企业成功申报省级非遗项目,2家企业成功申报省级“非遗工坊”。 为进一步扩大非遗文化的影响力,街道还在非遗文化的呈现形式上“开动脑筋”,用更为多样化的呈现形式推动非遗文化走进更多人的视野。一方面,充分借助抖音、快手等多媒体平台,通过传承人的讲述,让更多的人了解蒋乔历史文化;另一方面,邀请专业人员对蒋乔民间故事进行绘本创作,同时通过舞台情景剧的模式将故事还原呈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