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故居位于扬州安乐巷27号,一座典型的“三合院”民居里。2023年12月16日,刚刚获得第六届“朱自清散文奖”的作者前来参观。朱自清自1930年春起,在这里居住了13年,“匆匆”而去,“背影”长留。 这个散文奖,从“汪洋大海”里捞出了什么 “我要真心感谢你们,给予一个真诚写作者如此温暖的一个拥抱。”苏沧桑接到获奖通知时,正在做劳动之美和文学之美的讲座,她激动地说:“我从来没有感到像此时此刻这么幸福,不仅是为自己,更为我笔下的主人公们,为附立在他们身上的那种古老的美德和生生不息的中国精神。” 《纸上》是苏沧桑获得第六届“朱自清散文奖”优秀作家奖的作品。当初,她怀着敬畏心、好奇心,以及害怕失传的担心,用了几年时间沉浸式体验,写下《纸上》。七篇文章,七个非遗门类,七样手艺人,满载着工匠绝活和江南的独有文化。 纵观此次获奖的六部作品,无不以“我在”的坐标,打开“我思”的闸门,流淌出历史观照、人文关怀和文学温度。 作为“文学老兵”,“杰出作家奖”获奖者韩少功以《人生忽然》展开了一个文学家、思想家读大地、读时代和读自己的真实感悟及独到发现,在关情叙说中展现了对知识与经济、科技与价值、历史与文化、中国与世界、乡村与城市的哲思省察。同样获此殊荣的南帆则用一本《村庄笔记》,记录下往返城市与乡村之间留下的一些感想,有审美升华,也有理性思辨。获得“优秀作家奖”的夏坚勇《庆历四年秋》和陈福民《北纬四十度》,前者以照见历史的尺度,从小处辐射全局,妙趣横生,情理兼容;后者从特定的地理定位入手,绘制一幅探究民族文化精神的千里江山图。 中国作协副主席、江苏省作协主席毕飞宇说,一个奖项的分量,要看它从“汪洋大海”里捞出来什么,“‘朱自清散文奖’之所以得到那么多诗人、小说家、散文家的喜爱,因为每次捞出来的,都是那个时代的‘金枪鱼’,是最好看的,也是最美味的。” 全民写作时代,散文是最大众化的表达文体 随着社交媒体的发展,书写正成为现代人重要的表达方式。作为最高散文奖项,“朱自清散文奖”在全民写作时代也被赋予了新的使命。 在研究机构工作的南帆,更多时间从事的是研究性写作,业余时间他热衷于散文写作,“散文能更多、更自如地表达日常生活中各种各样的感想,能更深刻地与日常生活融汇在一起。既可以容纳诗情,也可以表达情绪;既可以展开历史想象,也可以展示哲学思考。” 中国作协副主席阎晶明感慨地说,放在三四十年前,能够写作的只是小部分人,大部分人都在阅读。而到了现在,随着各种自媒体的风行,每个人都有平台,每个人都能写作。而在各种文学体裁中,散文是最大众化、最容易进入的领域。 散文被认为是最能与时代产生亲密关系的文体。但门槛低和写得好是两码事。南帆说,散文看似文体规则少、创造空间大,所谓天马行空、行云流水,但是水往哪里流?其实是一个很费神的问题。 “好的散文如同一幅水墨画,看上去清清淡淡,却有着很深的意境。散文还需要有思想性的观点、有丰富的知识性,这样才能让读者的内心得到启发。”阎晶明认为,想要写好一篇散文,首先是情感,情感的表达是散文的内核,好的表达是真切而不过度的,过了就会让读者觉得矫情。此外,在散文文笔上,需要抒情生动,同样不能过度抒情,否则语言美感就会打折扣。 文学+,成为一座城市的“世交深交至交” 在过去的六届评选中,诸如张承志、贾平凹、马伯庸等25位文坛大家获此项殊荣,不仅为扬州这一历史名城增添了新的文化名片,更是对朱自清先生及其散文精神的传承与弘扬。 扬州市委书记王进健特别提到了扬州打造“朱自清散文奖”的初心。他说:“朱自清先生是文学巨匠、文化先驱、民族脊梁,他求学于扬州,任教于扬州。在先生的家乡举办朱自清散文奖颁奖仪式,既是对朱自清先生的缅怀,也是对朱自清文化精神的传承和弘扬,同时也能推动更多优秀的文学作品涌现。” “厚植与新生的联结,就像古文与新作、朱自清与‘朱自清散文奖’得主的关系,难以分解但总要分明。”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人民文学》杂志社主编施战军认为,扬州是最有资格让这一话题落到实地的城市。“昭明太子萧统编《文选》,古代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王安石《泊船瓜洲》,说明扬州与古代文学是世交;作为20世纪中国文学的代表性作家,朱自清先生以现代散文和新诗的卓越成就,推进了汉语文学的创新性发展,说明扬州与现代文学是深交。今天,我们完全可以说,扬州与当代文学是至交——体现于六届‘朱自清散文奖’所颁奖项中的作品对中华文明突出特征和新时代文学丰富性的自信展示,体现于‘朱自清散文奖’已经愈加丰满地写入了新时代扬州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