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来,长江不仅滋养了华夏儿女,也孕育了璀璨的长江文化。为深入挖掘长江文化的历史文脉、时代价值,吸引更多诗人、艺术家来江苏、来南京采风、创作,继2023年成功举办“大美长江翰墨情——长江流域百名书法名家邀请展”后,2024年,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又推出“大美长江诗意浓——古今诗词颂”系列活动。3月22日至23日,长江采风和“诗歌里的长江”东南大学诗文分享会在南京举办。 活动现场 浩荡长江,激荡诗性灵感 在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指导下,《青春》杂志社邀请了来自全国的著名诗人吉狄马加、陈先发、霍俊明、胡弦,以及在网络上颇具影响力的青年诗人周自横、曹韵、莫子白、曹缦兮等,共同参与这次采风创作活动。3月22日,春和景明,诗人们参观了燕子矶、五马渡、中山码头、长江大桥、浦口火车站等南京长江沿岸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景点,南京文史专家进行了现场讲解。 犹如一颗颗珍珠,大量文化遗产完好地保存在长江南京段两岸,述说着长江文明的古老,焕发着长江文化的新生活力。著名诗人、原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主任吉狄马加,来自长江上游的四川省、对长江怀有深厚感情,他细细勘探,感慨万千:“长江南京段非常迷人,保留着大量长江胜迹。我希望在文旅融合过程中,保护利用好长江文化遗产,激发诗人的创作灵感。” 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副主任、安徽省文联主席陈先发从小生活在长江沿岸,滔滔江水为其创作增色不少。“长江对中华文明有着无与伦比的滋养和哺育,站在燕子矶上,我感受到个人和中华绵长文脉有了某种连接。毫无疑问,面对这浩荡大江,诗人们能从中捕获灵感,挥洒出动人诗篇。”陈先发表示。 “南京是山水相融的城市,各个朝代都有不少诗人都在此留下水韵诗篇。”青年诗人周自横曾经在南京求学四年,重回长江岸边,他说:“作为青年诗人,我们理应创作属于自己的充满青春气息的作品,为长江诗歌宝库增添新篇章。” 讲好“诗歌里的长江故事” 3月23日,采风活动结束后,诗人们和数百名青年学子相聚在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园,举办诗文共享会,共话“诗歌里的长江”。活动由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和东南大学共同主办,《青春》杂志社、东南大学团委承办。 分享中,吉狄马加侃侃而谈:“某种意义上说,长江的历史可以说是流动的中国诗歌史。”在他看来,中国历代的重要诗人,基本上都和长江发生过密切的关系。不管是《诗经》,还是汉乐府,或者唐诗、宋词、元曲,都与长江密不可分。他认为,南京作为世界文学之都,传承千年文脉,就应该密切关注长江,讲好“诗歌里的长江故事”,推动长江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中发挥更大作用。 “世界上没有一条大江大河,像长江一样和诗歌的关系如此深刻,对文明的影响如此之深。”在陈先发看来,南京长江沿岸的景点已经成为诗的象征物。通过诗化的景点,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一江春水,更是个人的悲欢离合、时代的历史巨变。书写长江的诗词深深地浸润在我们的血脉之中,成为中国人内心情感体系的一部分。长江对于中国文学,尤其对中国诗歌的哺育特别深刻,这些又构成了中国文化中精辟精粹的部分。陈先发鼓励年轻学子去长江边上走走,最好拿起手中的笔,写下当代的长江之诗。 作为民族的母亲河,长江的诗意对写作者会产生怎样的心理影响?著名诗人、《诗刊》副主编霍俊明通过分析几位著名诗人的长江诗作,进行了阐释。他说:“他们的杰作,往往是在经受人生挫折、在辗转和磨砺之中完成的。诗人即使在最孤寂最失意的时候,写出的长江诗歌依然非常开阔,抒发着对人生、对时间、对历史的咏叹,成就了千古绝唱。” 在著名诗人、《扬子江诗刊》主编胡弦看来,对诗人来说,长江不仅具备地理意义,更是一种文化意象。文学里的长江、诗歌里的长江带给人们不同的生命体验与审美体验,纸上的长江,弥足珍贵又具有瞬间的永恒意义。 诗性长江,洋溢着青春气息 对于生长、生活在长江边的年轻诗人来说,长江影响了他们的创作,他们的创造也赋予了古老长江以蓬勃的青春感。现居青岛的青年诗人曹韵来自长江重镇安庆。他认为:“放到地理上来讲,长江只是一条河流;但是放到诗歌、放到文学里讲,它具有明显的诗性。对于写作者来说,每个人心里可能都有一个地方可以称为故土,对我来讲就是长江。如果我从长江里面舀一瓢水,那就是诗歌,我们的创作会为长江投射下青春的影子。” 凭着“你一句春不晚,我就到了真江南”,00后诗人周自横(笔名惊竹娇)被人们熟知。他曾在南京求学四年,对南京历史、古迹和诗歌情有独钟。他说:“作为和南京、和长江渊源很深的青年诗歌写作者,我们咏颂长江、歌颂南京,并用年轻人的方式记录下来,传播出去。因为大家的青春就是南京的青春,大家的青春就是长江的青春。” 千百年来,文人墨客在南京留下了无数诗歌佳作。诗人们一致表示,这次活动加深了他们对南京自然禀赋、历史文脉的认识,对激发诗意激情和创作灵感有着积极的意义。 (《青春》杂志社供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