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菲四月,春风化细雨,花香浸书香。乘着春意,2024年江苏全民阅读日和世界读书日如期而至。全省各地举办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为爱书人营造出浓厚的阅读氛围。 爱书,是铭刻在我们这个民族基因里的密码,也是中华民族历经艰难险阻而生生不息的力量所在。从《论语》开篇第一句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到抒发读书人最高理想追求的“为中华民族之崛起而读书”,中华上下五千年,书香氤氲在历史的天空下,为我们民族厚植了最深沉的文化自信。优良传统,正在新时代熠熠生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全民阅读。“全民阅读”连续多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建设书香中国纳入宏伟蓝图,浓厚的全民阅读氛围加速形成,激励更多人打开书本、畅游书海,感受文字之美,尽享读书之乐。 读书,是万般变化中不变的锚定。媒介技术在变,生活习惯在变,但读书之于我们的意义没有改变。今天,中国人对待读书的态度,可以从来自江苏的数据中找到回音:2023年,江苏全省居民综合阅读率为90.34%,亲子共读热潮兴起,深度阅读成为主流。工作与生活节奏再快,江苏人也要为读书“留白”,这份自觉背后,是人们越发清晰的认知——世界变化越快,喧嚣杂音越多,我们就越需要从书籍中获得向上托举的力量。更为可贵的是,每个人都能在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中获取这份力量。 爱读书,认识真实的世界。处在资讯爆炸的环境中,我们与真相的距离是否更近?答案似乎并非如此。网络水军的误导、信息茧房的束缚,新技术之下,人的注意力容易被拉入无意义的泥潭,思想容易陷入“傲慢与偏见”。而读书,正是对抗这种下坠的托举之力。读过的书,就是我们打开世界的地图,带我们超越时空,窥见视线之外的世界,经历不同寻常的冒险,探索从未涉足的知识,邂逅似曾相识的灵魂。书中有我们读不完的热爱、看不完的风景。 读好书,迎接更好的自己。表达不清内心感触,是词不达意还是言不由衷?人工智能引发职场焦虑,是情绪问题还是知识问题?社会平均学历越来越高,不少人的精神世界却没能同步丰饶,归根结底,人的思想价值,不仅在于手上的证书,更取决于读过的好书。好书是精神困顿最好的解药,读书日的推荐书单即为此而生。2013年起,江苏每年向全省读者推荐12本好书,《风起陕甘宁》带我们领悟黄土高原塑造的中国革命精神;《敦煌艺术通识课》带我们感受文明开场的千年之美;《ChatGPT时代:正在到来的人工智能新浪潮》带我们与科技脉搏同拍……好书飨读者,开卷更有益。 善读书,践行学用的统一。书本的营养,如何转化为自己的素养?学到的东西,怎么落实到行动上?《之江新语》收录的《求知善读,贵耳重目》一文对此作了一番精辟的论述:读书客观上是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程,必须联系实际、知行合一,通过理论的指导,利用知识的积累,来洞察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读书之“善”,就是善于从书香中汲取精神养分,转化为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江苏处在改革开放的前沿,是应对各类风险挑战的前哨,展现“走在前、做示范”的责任担当,我们就要从书中学、在事上磨,变“读书日”为“日日读”,真正把读书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新华日报评论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