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被书名吸引的。苏童的《活着,不着急》,讲述了一个初为人父的男子骑自行车心急火燎地去工厂的锅炉房取烘烤干的尿布,半路上与卡车相撞失去生命的故事。“自行车骑得太快了,他赶路太急了。”急躁不是美德,却几乎是我们共有的思维和行为方式。 不着急,不着急。冷静下来思考,有时候以退为进不失为一个策略。生活中,我们通融一些,淡定一些,进退舒缓一些,是不是很多事情就会有转机,即便山重水复亦可柳暗花明? “不要太急哦”,人的性情通达至此,这是生活坦荡的境界。这种生活态度折射的是不肯受制于危机的打压,当我们用理性对待生活的细节,危机变成了生活正常的部分。 缓缓打开油墨馨香的书页——《九岁的病榻》跳入眼帘。原来苏童之所以能够为人处世不急不躁,多一份安然静默,都缘于他九岁时生的一场大病。九岁病榻上的时光变得异常滞重冗长,他越发懂得健康的意义,一切的着急、瞪眼都于事无补。在孤独的日子里,他看见雨洗涤了瓦上的灰尘。在接受突如其来的雨水洗礼后,瓦开始闪闪发亮,焕发出崭新的神采。他惊喜地发现不是雨制造了音乐,是那些瓦对于雨水的反弹创造了音乐。在青瓦铺满的屋顶下,母亲为他缝制新衬衣,孤独的心不再孤寂。 《初入学堂》同样让他经久难忘。文中反复提到的是他的启蒙老师——陈老师。“现在我仍然清晰地记得陈老师的齐耳短发已经斑白,颧骨略高,眼睛细长但明亮如灯,她常年穿灰色的上衣和黑色鞋子,气质洁净而娴雅”,陈老师明亮的眼神和善良的微笑。“天快黑了,快回家去吧”这是师生分离前的最后絮语。平凡中更显伟大,普通中更见纯粹。陈老师成了一盏美好的路灯,在一个孩子混沌的心里投下了美好的光辉,陪苏童走上漫长多变的人生旅途。 时光之箭射落岁月的枯枝败叶,有些事物却一年年呈现新绿的色泽,亦如我对我的启蒙老师的回忆,我的班主任兼数学老师——钟老师。她个子不高,声音轻缓而脆生。“这娃好瘦呀,回去要给她多补补。”她柔声对母亲说着,母亲诺诺连声。我已经记不清母亲有没有买上一斤猪肉或一斤鸡蛋给我补充营养,但是钟老师的话却成了我永远的记忆。 那些尘封的记忆,偶尔被翻动一下,抹去的只是灰尘,记忆仍然完好无损。 一个人的生命在许多地方能够留下痕迹。生活本身就洗涤了一些,另一些留住了。留住的,你必须记住。 《雨和瓦》《自行车之歌》《童年的一些事》《三棵树》……阅读这些篇章,熟悉的、不熟悉的画面扑面而来,城市、村庄、街道、屋檐,这些陈旧而贵重的事物,在记忆里兜兜转转,它们会不自觉跳出来:“你走慢一点,想想过去!”“你走快一点,想想未来!” 于是,在得到与失去之间,我们多了一份从容和淡然,平静的心海,泛起一朵浪花:到远方去,甚至比远方更远;到高处去,甚至比天空更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