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时节,在徐州市毛庄中学的青衿园、绿玉园、诗词广场等地,处处可见诵读诗词、沉浸在中华传统文化风雅美韵中的师生。 同学们在怡心亭演奏诗词乐曲。 樊海涛 摄 毛庄中学毗邻吕梁风景区,是一所有着60多年办学历史的乡村中学。近年来,学校秉承“立德树人,办有爱的学校,为每个孩子的幸福人生奠基”的办学理念,形成“德育为首,培育时代新人;质量为本,提升学生素养;诗美为径,传承优秀文化”的办学特色,学校诗词文化底蕴日益深厚。 2021年7月,毛庄中学“审美与鉴赏:诗词素养培育课程基地”获省级立项。校方以此为路径抓手推动育人模式转型,促使核心素养落地、关键能力培养与知识建构、成绩提升“一个都不能少”。 该校党支部书记、校长王崇介绍,为推进课程基地高水平建设,学校成立基地建设领导小组,依托名特优教师工作室、工作坊、实践基地,整合资源,形成“专家引领、校长主抓、学科联动”的项目化建设管理模式。 学校打造了具有鲜明诗意特色的育人环境,建有青衿园、绿玉园、沐泽园、馨雅苑、稼轩园等五园,教学区、展示区、教与学诊断区、实践区等“四区”课程基地中心,徐州地方诗词长廊、诗词广场、思源廊、秋实廊、怡心亭、静思亭,以及常规教室、功能教室、情境教室等,充分发挥环境育人、以物化人的实效。 在课程内涵建设方面,该校拓展教学内容、转变教学方式,以中华传统古典诗词名篇为抓手,广泛收集课程素材,编写课程纲要,设置校本课程,探索构建适用本校“诗美润心”校本课程实施的赏评课、综合课、展演课三种课程模型。通过对古典诗词篇章的赏、评、诵、书、舞、画、演等,生动呈现教学效果。 学校拓宽教学场域,开展“有效+特色”活动,服务学生发展。通过小初衔接、单元整合、学科融合、任务群教学等路径,落实国家课程。同时将徐州地方诗词文化元素引入课堂教学,将乡土资源引进课堂,丰富教学内容,对学生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等方面的培养更接地气、更见实效。 学校把教研组建在课程基地上,结合课后服务,开展多维探究教学方式。将各学科融合,强化基地课程研发实效,提升课程育人功能,开发“诗词审美与鉴赏”“诗词素养进阶导读”“诗词配画”“陶笛诗韵”“诗舞共美”等8个特色校本课程。初步构建以语文学科为核心、多学科融合的“诗美润心”课程群,积极探索相关教学评一体化模式和指向核心素养的评价体系。 日前,该校七(2)班学生在“经典吟唱”特色课上学唱《游子吟》,舒缓优美的旋律拨动了同学们的心弦。 “学生对于传统文化艺术缺乏情感认同,我们以‘诗乐合一、和诗以歌’的形式,通过对经典诗词的吟唱与欣赏,实现学生对于传统诗词文化的审美感受与情感体验,培养他们的民族文化意识和人文素养。”音乐组老师刘然说。 依托基地,全校组建7个校级社团、31个班级社团,创新举办诗词鉴赏小课、校园诗词大会等主题社团线上直播等活动,拓宽学习方式与场域,将诗词知识与生活建起联系。 在上周开幕的毛庄中学“翰墨书香润心性 水墨丹青染诗情”书法、绘画展上,《暮江吟》《敕勒歌》《乌衣巷》《滕王阁序》等一批书法、绘画作品从众多作品中脱颖而出。“赏诗、诵诗、画诗、舞诗等已融入了我们日常的学习生活,给我们增添了乐趣,也带给我们力量。”同学们表示,围绕传统诗文学习开展的艺术之旅活动,让大家受到了艺术的熏陶,在收获“技”和“艺”的同时,开阔了眼界、放大了格局。 依托课程基地建设,毛庄中学办学质量不断提升,办学特色凸显,社会、家长、师生对学校的满意度,连续三年达到99%以上。学校先后申报立项一系列省、市、区项目,该校教师多篇论文在省市平台发表、获奖,师生研究成果、社团活动、基地建设简报等推进经验多次在区域内展示交流。 “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当前学校强化该课程基地的辐射作用,已开展了中学生品格提升工程项目的建设工作。”王崇说,目前毛庄中学正在有序推进“诗文浸润青少年的弘毅立心行动”项目。该项目主要借助传统经典诗文学习等多种活动形式,来提升学生的思想品格水平,努力把立德树人目标落到实处,着力培养有丰富精神涵养、宽宏刚毅、有理想抱负的时代新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