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江苏在线

搜索
热搜: 活动
微信
qq
weixin
书香江苏在线 首页 各地动态 南京 新大众文艺兴起,每个人都能成为创作者——文学之都,绘就新时代文学灿烂图景

新大众文艺兴起,每个人都能成为创作者——文学之都,绘就新时代文学灿烂图景

2024-12-13| 发布者: shiyun| 查看: 483| 评论: 0|原作者: 王峰|来自: 南京日报

摘要: 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以及各种新技术的兴起,人民大众可以更广泛地参与到各种文艺创作与活动之中,人民大众真正成为文艺的主人,而不是单纯的欣赏者,这就是新大众文艺。在南京,潺潺流淌的文学传统,滋养着这座城市 ...
       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以及各种新技术的兴起,人民大众可以更广泛地参与到各种文艺创作与活动之中,人民大众真正成为文艺的主人,而不是单纯的欣赏者,这就是新大众文艺。
       在南京,潺潺流淌的文学传统,滋养着这座城市的新大众文艺探索出一条新路径。置身于中国第一个也是目前唯一一个世界文学之都,文艺已成为一种再自然不过的表达,人们承继传统,创新城市生活方式,并借助新兴媒体,更自由、更便利、更丰富地表达对生活的感受、情感和认知。从文艺主体,到传播手段与方式,一个全新的、兼具文本与影像视觉的“文艺场”,正张开双臂拥抱大众、服务大众、致敬大众。

       文学薪火相传  大众作品线上线下齐头并进
       “六朝往千秋来,人文渊薮,孰不首金陵也者。而人文之盛,又孰如今日也者。人不必金陵而萃金陵,则金陵胜。”南京文学氛围浓厚,得益于其由来已久的文学传统,文学传承生生不息。《钟山》《雨花》《青春》等文学期刊,一直致力于构造奔涌不息的文学场、坚持培养文学新人、繁荣南京文化生态。
       “我们甘当文学的第一级阶梯而不悔。”《青春》第一任主编斯群这句刊发在1985年5月6日《人民日报》上的话,一直激励着后来的编辑。与“青春”为伍,坚持面向青年,为无名者铺路,已成为《青春》与生俱来的使命。
       据《青春》总编辑李樯介绍,1979年10月,作为当时红遍大江南北的名刊,在创刊两周年之际,《青春》发表小说136篇,其中处女作48篇,占总数35%;到1983年7月,《青春》已发表青年作家处女作74篇。其传递文学薪火的努力传承至今,为了使刊物不断有新人的名字出现,《青春》除经常刊载无名者的处女作外,每年10月创刊纪念日还发“处女作专号”,“青春文学奖”中则特别设有“处女作奖”。
       拥抱大众,拥抱青年创作者,那就要走到青年人群中去。2023年,《青春》改版为“大学生自己的文学期刊”,在全国220多家公开发行的纯文学期刊中,是唯一一本只发表大学生作品的期刊。《青春》还通过专栏《毕飞宇工作室·小说沙龙》、南京市“青春文学人才计划”项目等,深入高校,挖掘青年文学人才,促进青年写作发展。
       “在新传播时代,文学的载体已无所不在,所有人都拥有了极其便利的发表空间,创作已不再属于专业作家和少数人。”正如李樯所说,在日常背后,人们“诗意地栖居”着,随手写下自己的心情,沉浸式地接纳与表达着生活的诗意。
       不久前,《青春》45周年青年诗歌展在江宁中影星美VIP影城举行,所有进入现场的消费者,入场券是自己写的一首三行诗;“一人一句野生诗”的留言板上,写满了观众的心情和感悟。而该杂志特别策划的“青春三行诗”征稿活动,要求所有参与者先把作品发布到自媒体,然后再投稿,短短一个月内,便收到投稿两万余份,写作者来自全国22个省份的248座城市。
       近年来,随着“90后”“00后”在B站、快手、小红书、抖音等平台掀起一场创作热潮,南京出版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青春文艺”品牌迅速将这些占据高流量和关注度的作品出版成书,引起业内广泛关注。其中就包括现象级诗集《君不见》,作者惊竹娇毕业于南京林业大学,以“你一句春不晚,我就到了真江南”火出圈。
       不断赋予新兴网络作家以价值感,推动其作品走向主流,南京已形成相对完整的网络作家人才梯队建设机制,拥有跳舞、天使奥斯卡、雨魔等“大神”级网络作家。而扬子江网络文学周、泛华文网络文学“金键盘”奖等活动及扬子江网络文学评论中心,则致力于发现和挖掘青年文学力量,引导青年网络作家多创新,出精品。

       文艺活动如“山花烂漫” 构建新式生活美学
       “平时的我整日庸庸碌碌为稻粱谋,沉于烟火。今天,一场曲会和满城的桂枝香,足以让我感觉自己是一个‘烟火神仙’了。原来生活还有这么多的无用之美,生活的动人之处,尽在于此。赏花有时,度曲有道。风起了,香晚了,还是来了……”这是南京医护人员王芳参加一次昆曲曲会后写下的感想,在朋友圈引发无数人的点赞、评论。
       在山水城林南京,有这样一群昆迷,他们把南京当成一个大花园,在长达20年的时间里陆续造访了月牙湖、秦淮河、玄武湖、紫金山、灵谷寺等风景名胜,每到一处,笛声悠扬、莺声婉转,让人沉浸于江南千年风雅,感受传统之美、艺术之美和生活之美。
       南京并不是昆曲的发源地,但昆曲何以兴盛于此?业内人士认为,南京与昆曲的深厚渊源,离不开其南来北往的地理位置,也离不开长期以来为昆曲推广作出不懈努力的“摆渡人”。
       100年前,中国戏曲理论家、教育家吴梅先生在南京从教,第一次在大学讲台上讲授昆曲,他还把课堂延伸到户外,找一个下午,师生同游扫叶楼、灵谷寺、玄武湖、夫子庙……吹笛歌唱,极一时之乐。
       100年后的今天,在南京,昆曲推广者罗拉拉,也把戏曲融入自己的生活,并在20年的时间内成功组织曲会22届。其间,罗拉拉通过雅集、知识讲座、大学里的昆曲史课等多种形式,带动了南京一大拨知识分子、艺术界人士乃至各个行业的普通人,投身到对昆曲的热爱、研究与传播当中。医护人员王芳正是其中之一。
       不久前,罗拉拉用编著者的身份,详细介绍了每一次曲会的前前后后,这就是《迷昆记:南京昆迷20年追爱之旅》。同时浮出水面的还有散落在互联网各个角落里的文字,当年由许多参与者记录,通过互联网的即刻性和互动性,感染了无数追求美的人。而今,它们经由罗拉拉重新打捞和整理,再次焕发出神奇的魅力。
       律师孙芸写道:“绘画与昆曲是极搭调的,回廊下朋友们先听我们唱了几曲《牡丹亭》,然后各人寻了一隅展开手脚画扇子……古林公园的黄木香,素净的色彩,却开得花团锦簇,闺蜜们以黄木香作背景合个影,想到‘素年锦时’这个词,而心意素净地享受精神世界锦绣丰美,亦是同理。”
       管悦纳在墨尔本求学时,早早地做好了抚慰乡愁的准备,“昆曲小画的日历、戏画明信片、昆曲的曲谱,放在书桌上,时时可见。更多的时候还是听一支昆曲聊以慰藉,只要那丝竹之声一响起,就能置身故乡。”
       作家鲁敏在临瀑阁曲会之后,也留下了相应文字:“这山中一幕,是轻轻又重重的一个点,接继古往,更连通来日。非常的风格化,又仿佛是水到渠成。”彼时,曲会从正午的阳光灿烂,一直持续到黄昏降临落满金色余晖,不管是旁观还是远程,不管是台上还是台下,大家都有着对生活中美与诗意的无限感激。
       在南京,以自然山水为舞台背景,并不为曲会所专有。如火如荼的小剧场演艺空间分布在旅游景区、商业区、生活区和产业园区,使得剧场文化与居民生活深度交融。在收获更丰富的观剧体验同时,观众正以他们快捷、丰富的多重表达,塑造着南京的城市个性与生长活力。

       城市文化普及 “大众访古”打开鲜活多维的南京历史
       朱自清先生在他的散文《南京》里说:“逛南京像逛古董铺子,到处都有些时代侵蚀的遗痕。你可以摩挲,可以凭吊,可以悠然遐想……”南京有着3100年的建城史,丰富的历史遗存,仍默默地诉说着过往的故事。用脚步去丈量所生活的这座城市,已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众多民间文物爱好者抱团而聚,通过访古探幽感知南京的“前世今生”。
       每到双休日,南京街头巷尾就会涌现多个城市行走活动,不但报名火热,寻访内容也是各有特色。各个团队中有老南京,也有新南京人,大家相互借鉴,各取所长。
       致力于文物古迹保护与推广的华古团队,曾推出寻迹南京古墓葬系列行走活动;南京城市记忆民间记录团,自成立以来,已举行过“六朝石刻”“古金陵四十八景”“明城墙城门内十三外十八”“抗战记忆探寻”“水与桥系列”等主题寻访活动;城市文化微记录团队坚持从建筑、街巷等小视角来记录普通人的各种生活轨迹,触摸历史的温度。
       当下青年热衷于Citywalk、打卡网红地,敢于尝试新鲜事物,也热衷于在网络上留下照片或感想。独辟蹊径的访古路线,渐渐从一个团队影响到更广泛的人群。
       “了解身边的文物古迹,领略南京这座城的文脉,做一个学会思考而又热爱生活的人。”华古团队策划的“南京重点文保”导览,经历了从线上小程序到纸质图书的孵化,其中包括寻迹南京地区的城墙、园林、古桥、民居等古建筑;寻迹南京地区的石窟、陵墓石刻、摩崖题记;寻迹南京远古、史前、六朝和明代的重要遗址;寻迹南京地区帝王陵及王侯墓等。
       从在“西祠胡同”开辟活动版,到豆瓣网,再到微信群、QQ群、美篇等,这些网络平台承载了南京城市记忆民间记录团日常的各项活动职能。经过不断积累,他们留下的寻访信息,已成为记录历史的一部分,不断造福于后来的寻访者。据了解,该团队参与寻访的人员平均每次在30人左右,平均年龄在50岁左右,最大的已经70多岁,最小的9岁,才上小学三年级。
       正如南京城市记忆民间记录团召集人舒克所说:“参与这样的活动,不仅了解了相关历史知识,还锻炼了身体,对古都南京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与热爱。”大众访古的视角,更丰富地展现了南京历史的多重面相。
       对南京历史的解读,不再成为学院和研究机构专家学者的专利。比如华古团队策划出版《六朝遗韵:沿着朱偰先生的足迹》《寻迹南京:南京重点文保导览手册》等书;城市文化微记录核心成员尹引和张元卿推出“微南京”书系,包括《金九在南京》《复成新村的陈年旧事》《一代水工汪胡桢与南京“新村”建设》等;南京城市记忆民间记录团成员,不但在各类媒体发表寻考文章,更有人出版了《记忆的碎片》等个人书籍。
       新大众文艺激活和创造出了富有生命力的新文艺形态,满足了普通大众的精神生活需要。在南京,新大众文艺之光,正为世界文学之都开启 “全民创作”模式。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版权所有: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指导单位:江苏省新闻出版局 江苏省全民阅读办 主管单位: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主办单位: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协办单位:江苏省全民阅读促进会
备案号:苏ICP备10080896号-8  地址:南京市洪武北路55号置地广场 邮编:210005 电话:025-84783597 传真:025-84783531 技术支持: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隐私政策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