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江苏在线

搜索
热搜: 活动
微信
qq
weixin
书香江苏在线 首页 南京稿库 (12.20) 《愿夏庐诗词》出版 从525首诗词里找寻胡小石的创作意境

(12.20) 《愿夏庐诗词》出版 从525首诗词里找寻胡小石的创作意境

2024-11-1| 发布者: shiyun| 查看: 16| 评论: 0|原作者: 王峰|来自: 南京日报

摘要: “愿夏庐”是著名文史大家胡小石的斋号,它以鲜明的六朝色彩表达了一种感时之意;在胡小石去世60多年后,这个词又用在了其首部诗词单行本中。这就是商务印书馆最新出版的《愿夏庐诗词》,编者为南京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
       “愿夏庐”是著名文史大家胡小石的斋号,它以鲜明的六朝色彩表达了一种感时之意;在胡小石去世60多年后,这个词又用在了其首部诗词单行本中。这就是商务印书馆最新出版的《愿夏庐诗词》,编者为南京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刘重喜。这是一本足足等了60多年的书,从胡小石之子杨白桦到胡小石弟子吴白匋,再到刘重喜,经数位学者的接力与递补、整理与校勘,终以525首作品基本还原出胡小石诗词创作原貌,铸就了“现代诗学文献整理的典范”。

       南大中文系“三老”之一,确立南京“诗国”地位
       胡小石出生于南京,师从李瑞清、陈三立等人,与陈中凡、汪辟疆并称南大中文系“三老”。其于古文字、声韵、训诂、群经、史籍、诸子百家、金石、书画之学,以至辞赋、诗歌、词曲、戏剧等,无所不通,尤以古文字学、书学、楚辞、杜诗等,最为精到。殊不知,向来以学者和书家名世的他,另有一个“诗人”身份长期处于被遮蔽的状态。
       胡小石学生、南大著名教授周勋初在《胡小石文史论丛·导读》中介绍,胡小石“早年从散原老人(陈三立)学诗,因才情卓异,风神秀美,故受命从唐人七绝入手,而后再依性之所近,兼习各体。小石先生诗名日盛。”胡小石对七绝情有独钟,生前讲诗,喜欢以七绝为例进行解读剖析。
       “七绝抒写情趣,若加以分析,其最重要之一点在于表现时间上之差别,即今昔之感。生命短促,时间不能倒流……夫人生最感甜蜜者为回忆,回忆即将过去所得之生命,使其重新活动于眼前。如饮苦酒,虽苦而能令人陶醉也。此意后世诗人各以当时流行之形式写之。”1934年,胡小石还为金陵大学研究生专门开设这一课程,并留下讲义《唐人七绝诗论》。
       作为胡小石的学生,南京大学教授吴白匋对其诗歌创作也是耳濡目染,他在《胡小石先生传》写道,胡先生“生平所作诗,七绝最多,散原先生尝赞其‘仰追刘宾客,为七百年来罕见’”“舍唐人七绝诗外,师曾讲陶诗、谢诗与杜诗……所作古体诗,初学宋谢翱,上追大谢,又喜六朝乐府,前后作《杨白花》多篇,五七律则师王维,间及义山,风采高骞,气息醇厚。”由此不难发现,刘禹锡、谢翱、谢灵运、李商隐等人的作品,都对胡小石产生了重要影响。
       “南京在文学史上可谓诗国……”南京自古以来就氤氲着独特的文学气质,在《南京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文章中,胡小石确立了南京“诗国”的文学地位。

       几经增补,五百多首诗作依然难现全貌
       胡小石一生创作诗词达五百多首,这些诗作在其生前和身后,却散佚很多。
       据刘重喜介绍,胡小石曾为卢前所藏《吴霜厓先生遗札》题诗并识云:“此十五年前旧作,自遭丧乱,诗稿尽失……”吴霜厓即词曲大师吴梅,卢前是其高足,1942年,胡小石将15年前写给吴梅的诗,重新题写给卢前。其中所说“丧乱”,即指1937年侵华日军轰炸南京,“胡先生‘愿夏庐’住宅被一弹炸毁,后随原国立中央大学西迁重庆达八年之久,诗稿尽失于此际。”
       胡小石去世后,其子杨白桦广为搜寻,终于整理出一本胡小石诗词全集。不过,因为种种原因,该书最后并没能得到印行。此后,这个接力棒交到了胡小石弟子吴白匋手中。吴白匋从胡小石亲属、同门弟子以及各种报刊中,发现胡小石古今体诗200多首,“约存全貌之半”。1982年,这些诗词被编成《愿夏庐诗词钞》,附于《胡小石论文集》之后排印出版。几年后,吴白匋又在当时南京大学中文系资料室中发现了胡小石的一批早期诗稿,则以《愿夏庐诗词补钞》之名,附于《胡小石论文集续编》后出版。
       即便如此,胡小石诗词作品也才发现300多首,更多散佚作品,又身处何方?随着胡小石在中国学术史和书法史上的地位日益稳固,这个问题越发突出。
       “图书资讯的发达和期刊大数据检索的发展,促进了学界对胡先生诗词的辑佚。”刘重喜介绍道,其中包括《胡小石先生墨宝》所载自书诗词,以及通过检索民国期刊、书法作品和朋友日记等相关文献的发现,而其增补工作则主要沿着民国报刊和墨迹书法两条途径展开。

       重要发现,一组连章诗在南大实现“合璧”
       “抗战时期的国仇家恨,在胡小石的学术研究和诗歌、书法创作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他的自作诗《杂题〈滇绎〉》就是书写于这一时期集中体现胡小石思想的一件艺术珍品。”刘重喜所说《杂题〈滇绎〉》,正是此次出版的《愿夏庐诗词》中的一个重要发现。
       《滇绎》是近代一部有关云南历史和掌故的名著。抗战全面爆发后,胡小石携带家眷随原国立中央大学西迁重庆,并于1939年和1940年两次受聘为云南大学教授并兼任文法学院院长,行书《杂题〈滇绎〉》诗卷便与其在昆明这两年的经历有关。该作品被视为胡小石诗书合璧的艺术精品,原为胡小石第三子胡令闻藏,后转至胡小石外孙杨世雄之手,现又被其从海外带回,转赠给了南京大学。
       诗卷《杂题〈滇绎〉》共三纸,每纸均长60厘米,宽25厘米,落款为“壬午中秋前六日书此与三黑”,“壬午中秋前六日”为农历八月初九,即公历1942年9月18日,“三黑”则是胡令闻的小名,当时随家人一起西迁。诗卷后有“光炜”私印和“白沙”闲章,均为胡小石当时常用的两方印章。直到2007年去世,胡令闻一直将父亲书写的这幅诗卷带在身边。
       事情发展到这里,并没有画上句号。在杨世雄将《杂题〈滇绎〉》诗卷赠给南大之际,人们在胡小石捐赠给学校的书籍之内,竟然发现了他的旧藏《滇绎》。1962年胡小石去世后,家人遵照遗言将他的全部藏书共计1700余种,捐赠给南京大学,此前一直没人意识到,其中就包括了这本极其珍贵的《滇绎》。隔着60多年的光阴,书上盖有“夏庐所藏金石书画图籍”的朱文长方印依然可见。翻检此书,在书页空白处,赫然写着《杂题〈滇绎〉》诗卷上的第一至第九首诗。
       书写在不同载体上的《杂题〈滇绎〉》,以令人难以置信的方式在南大实现“合璧”。
       “胡小石有在所读书籍上题诗的习惯,以上九诗便是他在阅读《滇绎》时即兴书写下来的。”刘重喜说,在这组连章诗里,胡小石完整地回顾了1939年至1940年间的游滇经历,虽然以读书为题,但都能贴近本人的生活和游历,读起来十分真切感人,“这对了解抗战时期云南的风土人情以及胡小石个人的学术交游、思想感情,具有重要的价值。”

       恢复“全貌”,通过文献整理增补诗作近200首
       正是基于《杂题〈滇绎〉》等诗作的不断发现,刘重喜编辑的《愿夏庐诗词》得以在《愿夏庐诗词钞》和《愿夏庐诗词补钞》基础上,增补诗作近200首。更为难得的是,书中还对全部诗词进行了校勘、编年。南京大学教授程章灿称其是“现代诗学文献整理的典范”,为后期走向更广大的人群奠定了基础。
       “作为书法家的胡先生常常书写诗词送给友人、学生和子女,这些流传至今的书法不仅为增补提供了第一手数据,也为作品提供了时间坐标。”据了解,《愿夏庐诗词》所用底本就达四种,包括杨白桦钞本、吴白匋《愿夏庐诗词钞》《愿夏庐诗词补钞》排印本、民国报刊所载文本和墨迹本。其中,吴白匋《愿夏庐诗词钞》《愿夏庐诗词补钞》排印本,又新发现一部《愿夏庐诗钞》清稿本,以隔页分为前、后两个部分,现藏于胡小石故居。
       在刘重喜看来,这部清稿本颇具校勘价值,比如《愿夏庐诗词钞》排印本《闻柝》有两句“巴山才一夜,京国正三更”,《愿夏庐诗词钞》稿本“一”却写作“乙”,而另有三个墨迹本都作“乙夜”,“古人分一夜为五,乙夜相当于二更,这两句诗说的是重庆和南京两地的时差,排印本错为‘一’了。”刘重喜表示。
       此外,对于报刊所载文本的选择,包括分别见于报刊和墨迹的诗词,刘重喜选择以报刊所载文本为底本,同时选择以文字讹误较少、社会影响较大的报刊所载文本为底本。而墨迹本又包括诗稿和书法两类,“如有多个版本,则以后出者为底本。”
       刘重喜告诉记者,《愿夏庐诗词》汇合众本而成,存在大量异文现象,“这些异文的产生,虽然有报刊排版失误等因素,但更多是胡先生数年间反复沉吟修改的结果。”为此,该书尽可能依照刊发或书写的时间为序,汇录全部异文,以呈现胡小石诗词创作从草稿到修改稿、再到最后定稿的整个过程。
       比如《鸡栅》:“破梦秋窗腷膊声,起看鸡栅意纵横。杜陵老子今如在,不放宗文万里行。”刘重喜曾见过其两幅墨迹,均书写于1960年左右,一为横幅,寄给远在美国的长子和三子,另外一幅扇面写给留在南京的次子。虽为同一诗题、同一内容,但在短短二十八字中却有两处异文,“如”字又作“犹”字,“放”字又作“遣”字。刘重喜认为:“从抗战时全家人流寓大后方,到抗战后两个儿子远渡重洋,在一个虚字和一个实字的错杂书写中,饱含着一位老父亲内心的无比纠结和无限爱惜。”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版权所有: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指导单位:江苏省新闻出版局 江苏省全民阅读办 主管单位: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主办单位: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协办单位:江苏省全民阅读促进会
备案号:苏ICP备10080896号-8  地址:南京市洪武北路55号置地广场 邮编:210005 电话:025-84783597 传真:025-84783531 技术支持: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隐私政策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