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原创广播剧《彩虹路上》入选第十七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作为一部“沾泥带露”的精品创作,该剧讲述了苏皖交界处有一座伍员山,山这边是江苏的彩云村,山那边是安徽的虹桥村,两个村落,共倚一座山,同饮一溪水,30年来携手建设现代化乡村的故事。作品以情感为“笔”,展现了农村题材作品的新时代风貌,为当下的艺术创作带来丰富启迪。 《彩虹路上》由知名剧作家、“全国现代戏创作突出贡献剧目”编剧袁连成潜心创作。在袁连成看来,《彩虹路上》是从生活的汪洋中打捞出来的故事,还原了真实可感的乡村,没一句“大道理”,却多了一份独特的从容和美。剧中,彩云村大学生常小舟在一次偶然的情况下,主动接过父亲常有理的村主任重担,带领山这边的彩云村,兼顾山那边的虹桥村,一起致富奔小康。 在这部剧里,乡村生活特色随处可见,引发人们的共情共鸣。“山两边”30年间的相互竞争、相互促进;村干部不遗余力地寻找和落实大青虾、香樟树等农产品的养殖培育之路;村里因地制宜开发经济,发展农村民宿、乡土旅游;美丽乡村建成的同时,又面临着现代农村留不住人才的难题,青年基层干部开始探索一条文化兴村的“彩虹之路”……一个个故事,一幕幕场景,如同用脚步丈量家乡的土地,让听众倍感亲切温暖,而脱贫攻坚的叙事,就在日常生活和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中自然地展开,让乡村景象更具生机和活态。为突出地域性,主创团队在剧中保持了苏皖山村农民口语化的表达特色,巧妙穿插江苏农村的地方戏锡剧、安徽农村的地方戏黄梅戏,以特有的韵律美尽显风土人情,彰显出纯净的民心、淳朴的乡风和活泼的生活气息。 “广播剧虽然是听觉艺术,但也是‘剧’的一种,必须有‘剧’的元素构成。”在编剧过程中,袁连成跳出传统广播剧的写法,将主题埋藏在人物的性格、内心和行为里,以常小舟人生的多个重大时刻作为锚点,紧扣真实的情感和信念,展现了“回归乡村、扎根大地”这一选择如何从人物最初略带赌气的感性行为,逐步内化为其守一不移的生命追求。实际上,剧中三代人的故事都系于同一个关于选择的命题,三代人的选择,动力并不相同,而这种不同恰是近30年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不言而喻的印证——随着时代发展,时代浪潮中的每一个人都有了更好的选择和更广阔的人生。“三代人,三十年”,在江南大地山乡巨变中诉说使命相继、薪火相传,在新时代唱响乡村党员的奉献之歌。 常小舟的曲折经历,老一辈村干部常有理、黄梅的耿直明理,村支书姜青果的尽责尽力,以及村里“四大名旦”诙谐幽默的表现,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和温暖明亮的情感细节,展示了中国农民相互守望、默默付出、亲善仁爱、交往宽厚的性格特征,缀珠成链,引发每个人心底对于“家乡”的情感共鸣。正如袁连成向全国听众的深情推荐:“每个人都有家乡,广播剧《彩虹路上》会勾起你对家乡的回望,回一趟老家,拥抱一次老家,奉献一程老家吧!” 据悉,《彩虹路上》取材于常州溧阳当地村落的真实发展历程,由常州恐龙园赞奇影业策划和制作。迄今为止,常州已有15件文艺精品荣获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彰显了文艺创作不俗的实力。近年来,常州文艺创作守主题之正、创时代之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聚焦历史文化根脉、本土当代题材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共同富裕”等时代主题,不断提高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让文艺精品创作在弘扬城市精神和城市品格的同时,走出江苏、走向全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