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江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树立质需结合的文化供给导向,从理念更新、流程优化、要素保障、技术创新等多方面着手,致力于创造优质充足的文化资源供给、构建畅通有序的文化下沉机制、打造均等便利的公共文化服务,扎实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全力让群众在家门口畅享优质文化服务。 聚焦资源“好不好”,创造充足优质的文化产品“源头库” 推动从“送文化”到“种文化”的转化,促进城乡文化资源一体化、均等化,不仅要解决基层文化资源“缺不缺、够不够”的问题,更要重视“好不好、精不精”的问题。为扩大高质量文化产品供给,江阴市坚持严格把控艺术生产环节,以满足群众更高品质、更加多元的精神文化需求。一是扶持群众文艺激发创造活力。专门设立江阴市“芙蓉花奖”,每年评选一次,至2024年已成功举办十一届“芙蓉花奖”评选活动,每年评选出音乐、舞蹈、戏剧、曲艺、美术、书法等各类优秀群众文艺原创作品并组织赴基层公共文化空间开展巡演、巡展,持续激发群众创作热情。二是整合社会资源聚力精品创作。与江阴市花园小学合作创排了大型儿童剧《今天我是升旗手》,获评第九届全国优秀儿童戏剧展演“优秀剧目”、紫金文化艺术节“优秀剧目特别奖”;与江阴中专、天华艺校等学校合作创排《延陵之狮》《雄狮少年》等舞蹈作品获多项省级奖项。三是突出地方特色注重文化传承。深入挖掘地方历史人文资源,创排了大型锡剧《徐霞客》、中篇评弹《教我如何不想她》《巨赞法师》等一批彰显时代特征、中国特色、江阴特质的原创文艺精品。 聚焦机制“畅不畅”,打造精准有效的资源配送“供需链” 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过程中,既要坚持质量导向,聚焦公共文化资源好不好,也要坚持需求导向,聚焦群众要不要。为此,江阴市坚持质量导向、需求导向,结合两年来的运行情况和群众反馈,不断完善以“澄艺快递”为核心的优质文化资源配置供给机制。一是服务理念再深化。在“政府购买服务、按需直达基层”的理念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点单制度、配送制度、评价制度,在保证全市各区域均衡的基础上有侧重地向薄弱区倾斜配送资源。在参与配送团队中,择优推荐参加省级“送戏下乡”活动,2024年已有22支团队进驻“戏曲进乡村”平台参加省级“送戏下乡”活动。二是宣传力度再加码。打造“澄艺快递”宣传专栏,除每月在官方微信推出两期配送预告和一期配送回顾外,结合抖音、视频号、文化云等新媒体平台展开多元化视频宣传推广,项目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三是管理平台再完善。升级平台系统,打造“澄艺快递2.0”版本,调整完善前端展示和后台操作相关模块,在充分研究用户需求的基础上增加地图导航、数据统计、微信一键转发等功能,平台智慧化程度更高、用户体验更佳。四是送戏质量再提升。广泛招募优质团队、优秀项目参与申报。2024年共96家主体参与申报171个项目,其中江阴市以外单位24家,专业院团10家,更有省演艺集团锡剧团等省内外专业院团参与申报,丰富的配送资源进一步满足了群众的多元化文化需求。五是配送领域再拓展。在满足传统的镇街、村社区配送需求上,现已逐步扩展到高校、景区、街区。2024年全年累计配送769场次,惠及群众约52.6万人次。 聚焦覆盖面“广不广”,织造均等便利的公共文化“服务网” 在丰富供给、创新服务的同时,江阴市高度重视公共文化阵地的建设,紧盯公共文化服务重点薄弱环节,不断健全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确保文化资源有地可送、文化服务有处可供,全力提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和水平。一是拓展惠民阵地建设。在覆盖城乡、功能完善的市镇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础上,通过“新建+改建”相结合的方式,不断推动公共文化阵地提档升级。创新拓展“三味书咖”“艺风书房”“艺风微书房”“艺起来”公益小剧场等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实施“‘艺’熠生辉”——澄艺空间珠链计划,将历史文博空间、融合文旅空间、名人文化空间、多彩文艺空间、红色文脉空间串珠成链,提升文化空间的艺术品味和服务品质。江阴市图书馆等10个空间相继入选省“双千计划”。二是强化惠民品牌培育。依托遍布城乡的文化阵地、统筹全年重要时间节点,常态化开展各类品牌文化活动。经过多年培育,已逐步形成“文艺演出大舞台”“市民才艺大擂台”“文化艺术大展台”“文博课堂共美育”“全民阅读共分享”“文化交流共繁荣”六大系列“文润暨阳”惠民品牌。“全民诗歌朗诵大赛”“我和我的乐队”江阴市优秀乐队展演、“霞行天下,共阅山河”阅读马拉松、锡剧文化艺术季等已经成为广大群众乐于参与、耳熟能详的文化品牌活动,深受广大群众喜爱。三是加大惠民服务力度。连续两年作为示范展示点举办全国春节“村晚”示范展示活动,围绕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为主线,持续开展“好戏连台”的系列文化惠民活动。除澄艺快递外,通过省级“送戏下乡”“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惠民演出,年均为基层送戏送400余场,2024年全市共举办各类群众文化活动9300余场,比去年同期增长20%。 江阴以群众需求引导供给改革、以数字智慧赋能服务创新、以完善机制巩固发展成果,在探索公共文化服务新路径上取得了初步成效。下阶段,将聚焦文化供给导向、文化下沉机制、数字化赋能以及人才培养等多维度问题,进一步在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品质和活力上寻求新突破,让人民群众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实现“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向“创造人民幸福生活”的新跃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