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降临,秦淮灯会璀璨亮相。粼粼波光中,河上画舫缓缓驶过。2月16日,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的一场“诗泊秦淮”元宵诗会让城市又多了几分浪漫。 这是南京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文学之都”后的第七个年头。现在,除了秦淮河上穿梭至今的游船,四处涌来的人们有了更多具象的方式来体验这座城市的文学韵味——在江宁织造府遗址上,沉浸式演出正演绎新的红楼幻境;浦口火车站街区,弥漫的橘子香味,还有沉郁的“背影”主题雕塑,无数人一次次沉浸在中国散文名篇的感动里。 山是紫金山,河是秦淮河。树是梧桐树,城是金陵城。从经典中生长现代活力,从传统中走出创新探索。换一种打开方式,我们看到,文学在流动,城市在焕新,新的创造在生长。 文学现场上新了 烛影摇红,盖头轻揭,露出宝钗一张羞怯的脸庞。你惊喜地从袭人手中接过象征祝福的花生,然后一转身,却见另一边的场景中,黛玉伏倒在漫天大雪里,哀婉悲恸。 2月14日晚,在江宁织造博物馆推出的沉浸式展演《大梦·红楼》演出现场,近百位观众屏息凝神看着“宝玉大婚”这一幕,不少人潸然泪下。 “观众看演出流泪是常有的事,但有一位令我印象深刻。”南京文都云数字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大梦·红楼》制作人陈虹至今还记得首场演出时的一幕:散场后,一位中年男士流着泪,紧紧握住她的手说,看《红楼梦》几十年,从没想过宝玉、黛玉会活生生出现在自己面前。 大行宫地铁站2号出口,有一个下沉广场,据说在设计江宁织造博物馆时,这一处的设定原为《红楼梦》中的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现在,它是展演的入口处,也暗指为一场红楼大梦开始的地方。 在小说里,“金陵”是一个内涵复杂的符号;在现实中,南京是曹雪芹的故乡。年轻人说,南京是一座巨大的红楼“痛城”(指布满红楼元素的城市)——江宁织造博物馆建在江宁织造遗址上;87版《红楼梦》在瞻园取景;地铁3号线的诸多站点都有红楼主题墙画;《红楼梦》改编的舞剧、越剧等演艺产品也常年在各大场馆上演…… 自去年7月正式上演,《大梦·红楼》已经展演130多场,场场爆满,今年春节期间的11场更是一票难求。在2000多平方米的室内空间里,你可以设定自己为任何人物——大观园的丫鬟、黛玉的闺蜜、甚至是“上帝视角”的曹雪芹。宝钗扑蝶时,你能闻到她衣袖拂过带起的冷香;宝玉丢玉时,袭人额头上急出了汗珠,托你同她一起寻找……观众不再是剧目的观看者,而是故事的亲历者。 “文学朝圣者”们,不辞山海之远。世界各地的《福尔摩斯探案集》书迷奔赴伦敦,期待在贝克街瞥见一个拄着手杖、叼着烟斗的身影;萨特的粉丝去到巴黎,期待在花神咖啡馆里,感受存在主义的痕迹;《盗墓笔记》的书粉登上长白山,等待“青铜门”被一个黑衣服的闷油瓶推开。 对于书迷而言,南京也有太多他们必须“朝圣”的地方。但对普通读者而言,城市又该怎样留住他们的心? 夫子庙那一带一年四季都热闹非凡。建在江南贡院遗址上的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闹中取静,书卷味十足。但想把步履匆匆的游客迎进馆中沉心感受历史,却不是件容易的事。 馆方抓住《儒林外史》等文学文化IP,策划推出了一系列边玩边学的互动活动。比如,在科举博物馆与江苏新东方文旅共同推出的《进击的宰相》沉浸式游戏里,玩家的主线任务是找出与其对话的“宰相”的真实身份。解开一道谜题,剧情就推进一章。当“宰相”念出那句著名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时,玩家会既惊讶又惊喜:“这不是语文书上的吗?——王安石!” 跟着观众走到展览最后一站,一场名为《范进中举》的独幕剧正在上演。来自南京市话剧团的演员,鲜活地演绎着这个人人熟悉的故事,底下的观众正看得入迷,不时会心一笑。在了解了千年科举历史后,《范进中举》的故事能带给观众一些余味悠长的反思。 “玩游戏、看演出,玩出新花样,更能俘获观众的注意力。”科举博物馆企划部相关负责人王晏珺告诉记者,刚刚过去的春节假期里,博物馆的人流量比往年大大提升。 花式“整活”,谁能不上头?在科技与创意的加成下,走读南京,还有无数新玩法等待读者与创作者共同探索。 很多人来南京必打卡长江大桥,这是写在一代人语文课本中的民族骄傲。南京文都云数字科技有限公司打造的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数字云平台南京段,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数字技术,1∶1高精度建模复原南京长江大桥主体建筑,用户可以在虚拟空间里随时随地“云游”南京长江大桥。 目前,南京还在鸡笼山上打造了2公里文学小路,沿着南京文脉来一场citywalk。“探秘文都”城市文旅入口,链接超1000个城市文学空间坐标,让各类文化消费等应用场景的关联和可视化呈现。 “文学张力”唤醒寻常巷陌 1917年冬日的南京,过江轮渡挤满了人,一对父子站在其中,他们家不久前横生变故,父子互相隐隐不满,但父亲坚持要送儿子去浦口火车站乘火车。 这两人是朱自清父子。那对他们不过普通的一日,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笔温柔而深沉的刻痕。 这是一个刚刚开放半年不到的崭新文化街区。冬日的南京,中山码头过江轮渡仍然挤满了人。他们熙熙攘攘地从浦口码头涌出,步行至对面的浦口火车站历史文化街区参观游览。 斑驳的老墙上爬满了爬山虎,穿着长衫的小贩提着一网兜一网兜的橘子在街口叫卖,街道两旁的商铺售卖与橘子相关的美食和文创。再往里走,一尊铜像被游客包围住,兴奋地议论着,拍照打卡。 那是戴着眼镜和围巾的青年朱自清,他含泪望着远方,仿佛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艰难地穿过铁道,爬上月台。 《背影》与《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名篇成就了朱自清。浦口火车站的那个背影,也成为中国式父子亲情的象征。 “中学寄宿时,父亲来看我,临走前变戏法似的从口袋里掏出了一个热鸡蛋。看到朱自清铜像,我就想到了我年少时的那个情景。”从扬州特地前来打卡的中年游客陈先生说。 文学作品伟大的力量不仅在于它能给城市带来建设发展的底蕴和资源,也在于它能在人们心中抛下锚,时隔多年后仍能以一个符号或意象,轻易唤起人们心底的美好回忆、真挚感情。 “设计之初,团队都在讨论,《背影》哪里打动了读者?”浦口火车站片区更新改造项目方扬子文化商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小闯说,“后来我们明白,无论中式亲情多么复杂,其中必定有动人的一瞬,那一瞬包含了父亲对孩子最纯粹的爱。所以我们选择用铜像还原朱自清凝望父亲背影的那一瞬。” 浦口火车站有《情深深雨濛濛》中的告别月台,也是《金粉世家》中男女主错过的地方。这个百年火车站是津浦铁路中重要的交通枢纽,发生在此的真实或虚幻的故事数不胜数。 从浦口火车站街区至浦口码头坐轮渡抵达中山码头(或者反过来),再沿长江岸线走一走,成为江南游客感受江北新区发展、江北游客过江工作或游玩的热门线路。 文学如江水,始终陪伴这座城。文学与生活的双向渗透、互为滋养,未曾改变。 “‘文学之都’的成果,不能仅仅呈现在一个封闭的馆里面,我们想要它更多地呈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里,呈现在活态化的生活当中。”南京大学文学院文学与城市空间研究中心主任陈卫新参与了南京多个城市更新项目,其中就包括以朱自清《背影》为文学线索打造的浦口火车站街区。他始终认为,文学可以成为城市发展和城市更新的启动器、发动机。作为“文学之都”,可以将文学更加具象地体现在城市的建设当中,让市民生活和文学不期而遇。 《儒林外史》里那个经典的一叹,“菜佣酒保都有六朝烟水气”,让陈卫新很有感触。他新近打造的紫金山望山街街区,就是从古典散文名篇《游钟山记》里得到了设计启示。在改造科巷菜场时,也考虑到这一带曾是江宁织造府与曹家旧居所在地。希望在这座网红菜场中,买菜的市民与外地游客可以“偶遇”《红楼梦》。“最近我们在打造老城南的长乐坊,我们也在思考,不能仅仅把李白写的诗歌悬挂上去,一定要有创新性、时代性的表达。” 期待更多“好菜上桌” 2月12日元宵节,南京鸡笼山下的“世界文学客厅”张灯结彩,专家为读者们带来了一场关于历史上南京元宵文化的讲座。 千年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文学馆所在地。如今,这里成为了“世界文学之都地标网络”的第001号。 点击展厅大屏上的小程序,你会惊觉身边一街一巷、一桥一亭,都是翻涌在城市文脉河流中的一朵水花。串珠成链,几十条不同主题的文学旅游线路呈现在南京地图上,“狂人迅哥儿的南京学记”“凤辣子买买买攻略”等路线已经被几百位游客收藏。在这里,文学可读、可听、可感。 这里的展墙上,还记录了世界各地的一座座“文学之都”,也锚定了南京这座城的独特地位——既有爱丁堡、都柏林、米兰、西雅图等知名城市,也有埃克塞特、库赫莫、吕伐登、苏莱曼尼亚等这些陌生的城市。而南京,也因此有了与世界对话的充沛底气。 文学,对外是城市发展的“金名片”,对内则是城市发展的精神养分。 近年来,南京出台了《南京“文学之都”建设规划纲要》,并制定《南京“文学之都”城市空间建设规划》,促进文学与艺术、文创、旅游等相关产业跨界融合。 正如一句著名的文学概念“文学即人学”。受文学的感召,越来越多人通过各种活动,寻找那份亲近。这里图书馆多、书店多、综合阅读率高,还有各种读者自发的阅读组织,如“群学书院”“南京领读者联盟”等,通过讲座、读书会、城市走读等活动,努力让“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真正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在官方推出一系列文学旅游路线的同时,南京晓庄学院等高校也纷纷开设如“乘着光影走读南京”公选美育课,激发青年人对城市的热爱。 “一座真正意义上的‘文学之都’,应当是让各种身份、各个年龄层的群体,都能够参与进来,享受到一点文学元素的熏陶。”群学书院联合创始人、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陆远呼吁,要建立“大文学”的理念,聚焦文学对人心的作用,助力城市精神内核的培育。“最终是要经由文学文化的浸润,塑造积极向上、乐观洒脱的精神气质。” 人们常常因为一本书,来到一座城;或来到一座城,读懂一本书。书与城相互影响,相互创造。 《红楼梦》书迷都想去江宁织造博物馆,爱美术的人一定好奇芥子园长啥样,科幻小说《我们生活在南京》的书迷也会特地跑去莫愁湖地铁站,想象这里真的藏着一个在末日来临时可以拯救世界的伟大装置。 更多文学粉丝加入的“二创”,让这座城市有了更加吸引人的独特之处。一些充满创造力的网络文学书迷,自发在南京寻找一些和书中场景相应的地方,在社交媒体上约“同好”共同规划解锁打卡路线。于是,令附近居民百思不得其解的一幕出现了——看似普通的报刊亭、便利店也有很多人在排队合影纪念。 去年,一本网络小说走红后,带火了书中提及的宁夏一家酒庄生产的一款红酒,2周内这款红酒下单量近10万瓶。这是作者无心插柳。比起直播带货那种凶猛强硬的“安利”方式,文学作品中细腻的描述、给人无限遐想的留白,依然有其巨大的受众群。 “一说起文学,大家往往会从唐诗宋词、古典名著等相对狭义的文学概念来理解。”陆远提醒说,文学的外延要与时代紧密结合,尤其是在数字互联网时代,伴随着人工智能的出现,文学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包括现在的网络文学、口头文学传播,乃至流行电影音乐等流行文化当中,其实都有大量的文学元素,这些都可以为南京“文学之都”所用,而一座城市的建筑、公共交通设施等“硬件”,也可以通过创意与文学相融相连。 “我们需要不断创造能够在中国和世界范围内共享的文学成果和发展经验。”在文学评论家、《扬子江文学评论》副主编何同彬看来,“文学之都”这一称号不单纯是一个荣誉,更是一种责任、一种创新和发展的能力。“文学之都”的魂魄就是创意、创新,让城市和市民在文学的创造性发展中受益。 文学不是这座城的装饰,而是它的根系与年轮。如今,又有什么能体现和催生出城市的创新活力?市民和游客“嗷嗷待哺”,城市仍需更多“好菜上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