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船行至毗陵驿,贾政忽见一人光头赤脚,穿着大红猩猩毡的斗篷……正待细问,宝玉被一僧一道夹着,飘然登岸而去。”《红楼梦》开篇始于繁华的姑苏阊门,结束于常州运河渡口毗陵驿,悠悠运河水,一如凄凉萧索的悲剧氛围。 南来北往,水波荡漾。明清时期的大运河沿岸,涌现出一大批如《金瓶梅》《老残游记》《聊斋志异》等世人耳熟能详的优秀市井、言情小说。据统计,80%的明清小说均出自运河流域作家之手。“大运河本身就是一部‘巨著’。”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贺云翱说。 百花齐放 漕舟载来运河边城市风物 “大运河是塑造城市、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粮食、丝绸、食盐、瓷器、木材、砖瓦、书籍等顺着大运河而流通,滋养了一座座运河城市的商业和民生。”贺云翱表示,大运河是文化的结晶,也是文化传播的纽带和文化创新的温床。在大运河诞生之前,中国中东部就存在着吴越文化、荆楚文化、岭南文化、中原文化、齐鲁文化、燕赵文化等地域性文化,这些不同地域的文化在大运河上流淌、交会,融合为各具特色又彼此包容的文化百花园。 诗词歌赋、书法绘画、明清小说,更是在运河一线被文人墨客创作、吟唱,明清时代的著名文学作品,如“四大名著”“三言”“二拍”,以及《聊斋志异》《儒林外史》《封神演义》《老残游记》等都产生于大运河沿岸。在贺云翱看来,在江苏,没有一座有地位的城市能够离开运河讲自己的文化。 被称作“运河之子”的《西游记》作者吴承恩生长在淮安河下古镇,该镇是大运河沿线的重镇,曾是清朝特派盐运使驻地。“吴承恩生活的明代是这段运河漕运最繁忙的时期,也是这座城市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他多次来南京参加科举考试。在《西游记》中可以看到许多商业繁荣的产物,如邸店、客舍,《西游记》的故事发生在唐代,唐代是没有邸店和客舍的,但吴承恩生活的明代城市经济发达,运河南北通达滋生了这类生意的发展。”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苗怀明说。 同样,在《西游记》第八十八回中,“百货通湖船入市,千家沽酒店垂帘”描写了天竺玉华州的繁华之景,但吴承恩并未去过天竺玉华州,所以该场景更符合明代的运河城市风情。 曹雪芹的家族兴衰史恰似一部运河沉浮录。《红楼梦》代表明清小说的最高成就,曹雪芹深谙大运河及沿岸的南北风情,其曾祖父曹玺乘着运粮官船南下江宁,设立织造衙门,将苏州丝绸、宜兴紫砂、扬州漆器通过运河源源不断送往紫禁城。这些流动的物质文明在《红楼梦》中化作大观园里“软烟罗”的窗纱、妙玉收藏的“瓟斝”茶具等。 “第四十八回,香菱学诗时就跟林黛玉提到,她乘船走大运河看到的情景跟唐诗里的描写一致。”苗怀明说。荔枝、黄橙、橄榄、木瓜、大佛手、风腌果子狸、鸡髓笋等食物;老君眉、普洱、六安茶、绍兴酒、惠泉酒等茶酒,南北地域的各类物产皆汇集于运河城市。苏式糕点、菱藕鸡头、玫瑰露、桂花露等书中的苏式美食在今天的苏州街头依然可以品尝到。 沟通南北 娓娓道来运河上的故事 大运河作为涌动着丰富文化的流域空间,滋生了无数文学经典故事。明代文学家冯梦龙编著“三言”“二拍”中的名篇《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被苗怀明形容为“运河上漂来的名著”,基本上都是在大运河上完成的。其中,杜十娘骂李甲、孙富的高潮情节便发生在京杭大运河与长江交汇处,即瓜洲古渡口所在地,是典型的大运河小说。 碧波荡漾,荇草青青。《红楼梦》第三回中经典桥段“林黛玉抛父进京都”讲述林黛玉人生的第一次环境转变,从扬州启程坐船北上,投靠京城舅父家,走的这条水路便是京杭大运河。后来林如海病逝,林黛玉护送其灵柩,依旧是走京杭大运河回到原籍安葬。第五十七回,紫鹃骗贾宝玉,林黛玉要回苏州嫁人,贾宝玉指着金西洋自行船说:“那不是接他们来的船来了,湾在那里呢。”表示他知晓林黛玉回苏州会乘船走大运河这条水路。 红学家曾探讨过一个有趣的话题,即《红楼梦》中谁在大运河上往来次数最多?答案是贾政,他六次沿大运河处理行政事务,其次是贾雨村五次、林黛玉四次。大运河不仅搭建了贾府在京师与南京之间的桥梁,同时也串联起书中重要人物的往来活动。 “《三国演义》通常被认为跟运河没有关系,其实跟运河也有关。”苗怀明表示,《红楼梦》描绘了运河南北城市的生活景象,《三国演义》则讲述了运河的开发历史。他向记者分析了三国时期南京建都的原因及其地理位置的利弊,强调了孙权修建运河以连接太湖流域和南京,促进物资运输的重要性,指出南京非天然都城,但通过运河的发展,有效缓解了物资供应的问题,说明了三国与运河之间存在的密切关系以及运河对促进经济交流的重要作用。 南京秦淮河在历史上是长江下游南岸的一处水陆通衢,从六朝开始,秦淮河与钟山、玄武湖之间先后开挖了运渎、潮沟、青溪、杨吴城濠等一系列人工河道,进行了诸多水利工程,将南京城市水系与长江相通,在以水运为主要转输途径的传统社会发挥着重要作用。 《儒林外史》第四十一回《庄濯江话旧秦淮河 沈琼枝押解江都县》,有很多关于南京运河水系的描述,讲述了杜少卿和朋友国子监生武书从利涉桥河房出发,上船行至月牙池(今夫子庙泮池)观赏游船,遇到友人卢信侯和庄绍光等人谈心话旧的故事,反映了明清文人泛舟往来秦淮河与进香河间的一大雅事。 承载乡愁 盈盈一水滋养写故事的人 在大运河城市带上,滋生了无数风流传奇故事,滋养了一个个写故事的人。“运河是一个交融地带,促进了各地的文化交流。江南文人进京赶考,通常就是走水路,在大运河上坐船时,沿途两岸的风俗民情增添了他们的所见所闻,激发了文人对小说、散文等文学创作的激情。”苗怀明介绍,在《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的故事中能看到运河线上的文人、商人与名妓之间关于爱情的较量。丰富而又复杂的运河之旅中,每天都上演着诗情画意、悲欢离合的故事。 一条运河,两处乡愁。“曹雪芹的身上印刻着运河文化基因,流经他的作品。”苗怀明说,曹雪芹童年和少年时期随其祖父在江南生活,后迁至北京,他路经苏州、扬州、北京等地,必然要走运河。贾府人物因亲情从南京前往北京,运河成为他们情感联系的纽带,展现“一河两家”的独特现象。再往后,“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中《官场现形记》作者李宝嘉是江苏武进人,《老残游记》作者刘鹗江苏丹徒人,《孽海花》作者之一的曾朴是江苏常熟人。在运河边生活,听南来北往的故事,极大丰富了作家们的文学想象力。 “大运河并非一条南北单线,而应将其认知为一张覆盖江苏的庞大水路交通网络和文化体系。”贺云翱告诉记者,古时,伴随淮盐运销城镇的兴起与衰落,不仅形成大运河淮盐的运销管理体系,同时形成独具特色的大运河盐文化。吴承恩便深受淮盐文化影响,他有许多亲友居住在海州,于是时常乘船顺“盐河”往来于海州与淮安之间。《西游记》中的花果山,其原型是连云港的云台山。云台山三元宫附近的水帘洞,正是吴承恩笔下花果山水帘洞的灵感来源。 贺云翱介绍,《镜花缘》是直接诞生于海州地区盐业古镇的一部传世名著。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镜花缘》作者李汝珍随任盐课司大使的兄长李汝璜来到盐业古镇板浦生活,后娶板浦盐商许阶亭的侄女为妻,板浦镇的盐商文化对他创作《镜花缘》产生了直接影响。 对于《水浒传》作者施耐庵到底是哪里人,学界一直存有争议,但根据历史资料和现代研究,比较普遍认为施耐庵是江苏兴化人(今属盐城大丰白驹镇)。元初以后,大运河一直在郓州地区纵向穿过,水泊梁山正是运河水系的一部分,只有对水边生活极为熟悉的人,才会把水泊梁山的聚义生活写得如此地道。《水浒传》讲述的是北宋的故事,但它的最终成书和广泛传播则在元末明初。大运河的贯通,对《水浒传》的形成与传播有着重要影响。 2024年是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以大运河为主线的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北上》相继被改编成话剧、音乐剧、电视剧。《北上》作者徐则臣成年后来到江苏淮安读书工作,大运河成为他重要的创作灵感来源,他认为,流淌的大运河,反映出一个民族的历史变迁与情感脉络,更能读懂古老的中国。 一条大运河,半部文学史。运河作为一条“文化之河”,与诗歌、戏曲和民间故事等多种文学命运交织,承载无数文人求取功名的希望与哀愁。时至今日,百年前的运河行旅与当代人的文化寻根悄然相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