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大力推动全民阅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第22个“世界读书日”前夕,南京图书馆于4月21日举办嘉惠论坛,主题为“《庄子》:齐物逍遥”。自2010年起,南京图书馆每年举办一届以“和名著对话,与大师同行”为基调的阅读节,同期举办一场主题论坛,最大特点是每年选择一部中华经典名著,确立一个主题,邀请各领域著名专家学者同聚一堂,就相关主题发表演讲,为读者深入解读每部名著精义。前四届先后选读《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四大文学名著,从第五届起陆续选读《论语》《孟子》《老子》《庄子》等哲学名著,今后还要选读《史记》《资治通鉴》等史学名著,争取用十年时间,让广大读者系统感受中华典籍经、史、子、集的无穷魅力。 经过八年的精心打造,南京图书馆解读中华典籍的主题论坛,已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和品牌效应,受到公众和媒体的广泛关注。作为论坛的举办单位,我们时常被问及以下问题:广大读者为什么既要读文学名著,又要读哲学、史学名著?为什么每年只选读一部中华典籍?论坛的品牌效应能延续下去吗? 首先我们要探讨,人为什么要读书呢?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两千多年来,无数学者一直在追问人区别于禽兽的“几希”究竟是什么?美学家朱光潜先生回答说:“人之所以高贵于禽兽者在于他的心灵。……人类最上的享受是心灵的享受。哪些才是心灵的享受呢?就是真善美三种价值。”英国哲学家培根认为:“人类的理解能力是人类知识的来源,人类知识的区分正对应于人类的三种理解能力:历史对应于记忆,诗歌对应于想象,哲学对应于理智。”这种将知识归纳为历史、文艺(诗歌)和哲学的三分法,是世界现行文献分类法的基石。而真善美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三种方式,如果套用培根三分法,大体可归纳为:历史求真,哲学求善、文艺求美。中国古代公私书目大多是用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编制的。从本质上说,中国的史、集、子三部与培根的历史、文艺、哲学三分法暗合,而经部之书实亦可归入此三部。因而,系统阅读经、史、子、集的中华典籍,可以让广大读者把握真善美之真谛,进而充分享受心灵的快乐。与此同时,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任何人都无法遍览群籍。国家图书馆原馆长詹福瑞教授认为,可以称为经典的书,一定是耐得住咀嚼、值得我们不断阅读的精神产品。中华经典名著是经过时间检验的中华文化精髓,因而一年选读一部中华名著,可让读者耐心咀嚼和反复体会其丰厚的内涵。而由浅入深、由近及远是掌握知识非常有效的途径,我们的主题论坛先选读集部古典小说,再转为经部与子部哲学名著,最后选读史部名著,可以逐步激发起公众的阅读兴趣,引导读者真正走进国学殿堂,最终准确把握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与思维方式。 为了延续品牌效应,每届论坛都精心确立主题,并邀请各领域名家学者围绕主题解读名著。前四届论坛主题分别为《红楼梦:质本洁来还洁去》《西游记:变幻与觉悟》《水浒传:社会与人性》《三国演义:战争与人性》。此四届论坛不仅先后邀请陈洪、潘知常、蔡义江、孙伟科、李安纲、汤晓华等相关领域学者就小说本身进行阐释,而且还邀请陈得芝、王邦维、陈振、李昌宪、方北辰等高校知名教授,从时代背景、故事来源等历史演变的角度对作品进行解析。南京图书馆徐小跃馆长兼任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他参加每届主题论坛,都通过书中的人物、故事来深挖人性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从而全面揭示四部文学名著的深刻哲理。第五至第八届论坛主题分别为《论语:仁者爱人》《孟子:向善之心——中华民族的信仰追求》《老子:尊道贵德》《庄子:齐物逍遥》,先后邀请詹福瑞、赖永海、颜世安、董平、杨明、张奇伟、刘瑾辉等文、史、哲领域著名教授发表主题演讲。与此同时,每届论坛都安排听众提问与专家解答的互动环节,既形成学术上的争鸣,也引导读者养成对名著全面理解和深入思考的阅读习惯。论坛最后,徐小跃馆长对专家学者的发言进行点评并作主旨发言。为烘托气氛,有几届论坛开始前我们组织馆员与在场读者集体诵读经典名句,效果显著。为了扩大主题论坛的影响,南图与《中国文化报》《现代快报》《图书馆报》,以及新华网江苏频道、中国江苏网等多家媒体密切合作,对论坛进行整版或系列报道。另外,各位专家学者的发言稿全部发表在《新世纪图书馆》杂志上,并在南图网站全文转载。 今年,南京图书馆恰逢110周年华诞。南京图书馆的前身可追溯至1907年创办的江南图书馆和1933年筹建的国立中央图书馆,而江南图书馆购入的首批图书为杭州丁申、丁丙八千卷楼藏书。八千卷楼又有“嘉惠堂”之名,因丁氏兄弟曾搜集抢救在战乱中散佚的文澜阁《四库全书》,光绪谕旨对兄弟二人有“嘉惠艺林”褒奖之语,故丁氏借此语为藏书楼题名。为喜迎110周年馆庆,南京图书馆现将解读中华典籍的主题论坛正式定名为“嘉惠论坛”,相信通过不断努力,并借助八年所积累的经验和影响力,嘉惠论坛不仅能够延续传统,而且会实现超越,成为特色鲜明的经典阅读品牌。 原文链接:http://124.207.48.191/epaper/tsgb/2017/04/21/a08/story/47335.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