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本报关于钟楼图书馆的报道引起了不少读者热议(详见6月22日t3版《百年钟楼十月将揭新面纱》),那作为无锡文化地标的图书馆它究竟经历了几次修葺?又有着怎样的新故事呢? 据馆史记载,无锡市图书馆前身为无锡县图书馆,1917年(一说1920年)改称无锡县立图书馆,是我国最早创建的县级公立图书馆之一。1912年10月,在城中心崇安寺三清殿旧址兴建无锡县图书馆。1914年12月竣工。1915年元旦,无锡县图书馆开馆。 钟楼轩敞宏伟,建筑面积1362平方米,是当时无锡境内最高建筑,在国内早期公共图书馆中,其建筑风格颇具特色。1—3层位阅览、办公、藏书区域,4—5层位钟室,大自鸣钟全邑校时标准,据说大钟还是德国制造。钟楼下“图书馆”三个大字为俞复所书。钟楼经过多次维修,1952年接受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次较大规模整修,维修大自鸣钟、装置电灯,馆舍面貌焕然一新。1960年耗资4万余元兴建843.43平方米的三层书库。 2000年10月,新图书馆开放。从钟楼到新馆,图书馆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的图书馆,建筑面积是钟楼的20倍,文献资源由单一的纸质文献到电子和网络资源、书刊资源、非书资料三足鼎立,如今,馆藏纸质文献达239万册,是建馆初期的近110倍。服务窗口从百年前的4个发展到图书借阅、报刊阅览、电子阅览、文史阅览室、盲人图书馆、未成年人成长指导中心等20余个,阅览座位近1800席,实行开架借阅、全年无休,年均接待读者180万人次。 近年来,无锡市图书馆创新服务模式,已建成拥有20个成员馆的城区总分馆服务体系,实现图书通借通还。其中市级总馆1个,区级图书馆4个,特色、直属分馆13个,24小时自助图书馆2个。读者既可在馆借阅纸质书刊,也可网上预约、图书投递到家,还可远程获取海量的电子书、电子报刊、数据库。数字阅读、移动阅读、网上咨询、24小时“不打烊”书房……全时空的信息服务模式打破了传统图书馆阵地服务的限制,将丰富的资源无限延伸到读者身边。 (钱菲菲 无锡市图书馆馆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