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时的恩爱夫妻。 7月31日晨。 这是一个寻常的夏日清晨,阳光透过窗棂打在方桌上,房间里传来一阵朗读声。 “人生的春夏秋冬,生命的起承转合,就像花开花谢,就像日出日落……” 68岁的魏树华阿姨,捧着一本《白鹿原》,轻声朗读。72岁双目失明的老伴戴学仁听得痴迷。 戴学仁,50年前参军入伍因事故失去双眼;魏树华,48年前毅然嫁给他,每天为喜爱读书的丈夫朗读一段。 这一读,就是48年。 魏树华正在为丈夫朗读。胡俭摄 一声炮响 青春掉进黑暗的世界里 “都过去半个世纪了,都是些陈年往事了。”戴学仁很平淡,随手把烟蒂丢进烟灰缸内。 1968年3月24日,22岁的戴学仁从扬州市第一中学应征入伍开赴内蒙,成了一名铁道兵。部队承担国防施工任务,开山炸石,条件艰苦。可戴学仁每天坚持读书、写日记,学业中断,但梦想仍在,“想要写小说,想当军旅作家。” 7月26日,开山作业中出现“哑炮”,戴学仁等四名战友前往排险,突然“哑炮”炸响,4人被飞石炸得遍体鳞伤,戴学仁失去了双眼。这一天,是他入伍的第124天。 在无锡疗养院,黑暗的世界,让戴学仁无比孤独和恐惧,“一声炮响,我的人生从此没有了光亮。” 除了黑暗,还有无助。保温瓶塞滚落地下,戴学仁满屋子爬,也摸不到;盲杖敲地“嘚嘚嘚”的声音,在戴学仁的耳朵里,变成了郭沫若散文里“走向墓地的进行曲”…… 戴学仁执意要回扬州疗养。在家人的帮助下,他慢慢适应黑暗世界里的生活。从卧室到厕所,从堂屋到院子,从院子到巷口,他数着脚步,越走越远、越走越顺。 现在幸福的老两口。 一句诺言 即使讨饭也要抓紧你的手 “阿姨,讲讲你们年轻时候的爱情故事吧。”记者这一问,让魏树华思绪万千。 扬州古城湾子街口,一个黄军装的小伙子每天都会准时出现,虽然步伐不稳,但腰杆笔直。“小伙子是个高材生,但眼睛看不见,下半辈子,可怎么办啊?”老街坊们总是忍不住替戴学仁惋惜。 比戴学仁小5岁的魏树华,住在丁家湾,仅相隔两三个巷口。魏树华的父亲是经历过抗日战争的老八路。都说当兵的人家最懂当兵的人,魏树华慢慢与戴学仁有了交集。 因为热爱文学,且读过很多名著,戴学仁谈吐风趣,见多识广。对于自己的受伤,也没有一句抱怨。这一切,都引起了魏树华的好感。 从此,湾子街口,黄军装小伙子的身边,多了一个身影。 有人夸魏树华崇尚英雄重情义,也有人背后议论一个好好的姑娘为什么嫁个瞎子。 “他为国家失去了双眼,难道就要打一辈子光棍吗?将来即使讨饭,也要抓紧他的手一起走。”面对外人的质疑,魏树华哭着跟家里人表露了心迹。 1970年,简单的两桌水酒,两人走到了一起。 婚后,魏树华主外,在扬州玉器厂工作,从事玉器抛光;戴学仁主内,独自在家,学着生火、做饭、炖汤。 知道戴学仁的作家梦,体贴的魏树华买来《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巴黎圣母院》、《白鹿原》等名著,一句一句读给他听。每晚的书香,填满了甜蜜的时光。 一柜小说 夫妻伴读,书中日月长 “她就是我的另一双眼。” 戴学仁站起身,脸上挂满了笑容。身后的书柜里,放满了已经泛黄的中外名著。 只要一有空,夫妻俩便会围坐在小方桌前,魏树华读,戴学仁听。她当了48年“朗读者”,他当了48年的“倾听者”。 读书累了,就下象棋。魏树华把棋局说给丈夫听,按着丈夫的授意,排兵布阵,与棋友厮杀。 48年来,魏树华每个月工资都交给丈夫保管,她说,虽然他不工作但得让丈夫觉得在家能管事、能做主;儿媳妇娶进门,她唯一的要求是家里生活用品摆放要原地不动,因为乱了顺序,戴学仁要适应很久。 夫妻俩的幸福生活,让当初的质疑者改口,也成为了街坊四邻、亲朋好友交口称赞的佳话。 “过去的叫岁月,沉淀下来的叫时间。连接岁月和时间的,就是日子,我们要把每个日子过踏实。”魏树华的读书声,再度响起。 【短评】 平凡的人们给人最多感动 有别以往,这是一个“非典型”的典型报道。 主人公并没有光华乍现的非凡之举,他们就是平凡世界里的那对夫妻、那个小家。这个故事,讲的是家常、日子、真情,流年似水却又温暖人心。 他,身残志坚,喜爱阅读,从未抛却对生活的热情;而她,崇尚英雄、重情重义,毅然用爱守护双目失明的丈夫,半个世纪携手相伴。整整48年,一个朗读、一个倾听,这对夫妻把常人眼中的困顿,俨然过成了家、过成了生活、过成了幸福。而这,同样能够打动人、鼓舞人、启发人。有血有肉、有情有义、有家有爱,这些,难道不正是我们这个社会所需要的精神滋养吗? 一张方桌、一对夫妻、一柜书籍,从芳华读到白头。希望这一幕瞬间定格,定格成喧嚣世态下的背景板,定格成我们这座城市中关于一切美好与良善的底色。 平凡的人们,总能给人最多感动。让我们祝福戴学仁、魏树华老两口吧,正如《白鹿原》里的那句话: “一路走来,一路走过,酸甜苦辣都是歌。” 嘉兰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