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一丹与苏州有着不解之缘呢。在敬一丹工农兵学员最后一学期,她被安排在苏州实习。她在讲座中说道:“在苏州电台食堂,我看到厨师一碗一碗地分别给职工煮面,先是奇怪,后是惊喜!俺在东北是大锅饭,在学校又是大食堂,粗糙了这么多年,而眼前南方的面,怎么这么贴心呢……从此,我天天等着这碗单煮的面,等着的时候,咽着口水,浮想联翩。”敬一丹讲道,她是在1978年的夏天来苏州实习的。作为学生,对江南的什么东西都感到好奇。她清楚地记得,苏州的梧桐树总将太阳遮得严严的、道路阴阴的,从苏州电台小弄堂里出来,去观前街很近,因此也常去。这些,都给她留下深刻印象。
这次敬一丹的讲座携新书《我 末代工农兵学员》,与300多位读者分享了该书创作的初衷、过程,以及对高考、青春等相关问题的见解。
“末代工农兵学员承载着那个特殊年代的光荣与骄傲,也背负着因形势变迁带来的种种心理压力。无论如何,他们是不该被遗忘的终结者与先行者。”敬一丹在与读者交流中说。
她向读者交流了她与她的同学们作为“末代工农兵学员”的大学经历及生活故事。敬一丹说,他们是在中国巨大时代变迁中长大的一代人,不仅赶上了“文革”,赶上了“上山下乡”,赶上了“推荐上大学”,而且还赶上了改革开放。时代赋予了他们特殊的青春、特殊的使命、特殊的爱情、特殊的命运……
30多年过去,他们的青春浪漫、他们的艰难跋涉、他们的成长,都在这本书中留下了鲜明的时代印记。书中书写了一代人的青春回忆,从公社生活到时代变迁,描述了“50后”所经历的各种特殊体验,也借此反思了该如何重获最简单的快乐。
全书由20多位“50后”亲身讲述集结而成;既是个体故事,又展现了时代变迁;是一部特殊的人生档案,也是一幅大时代的拼图。他们处于历史变革、时代变迁、新旧交替的交汇处,却在这巨大的历史洪流之中不忘初心,留下了独特的痕迹。
全书也是一本特殊年代的青春回忆录。那是一个艰难的时代,物资匮乏,环境恶劣,青年人远离家乡,在边疆、在异乡经历各种波折,但他们仍充满乐观向上的励志色彩,承上启下的豁达态度,让人感到青春的力量。
“在书中,同学们都初心不忘,心怀梦想,相信‘知识改变命运’,如饥似渴,争分夺秒地吸收精神养料。”敬一丹介绍,在走出校园后,他们各自在专业领域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准与成就;不论在电台、电视台,还是在学校、报社,经过多年的努力、坚持、进取,他们成了社会的中坚力量。
敬一丹在总结《我 末代工农兵学员》时说:“我们的记忆,不仅是我们的。如果我们忘记了,如果我们不留下痕迹,以后的人们怎么知道那些事情曾发生过?就连我们的孩子都会模模糊糊将信将疑。趁我们还没有忘记,写下来吧,留给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