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江苏在线

搜索
热搜: 活动
微信
qq
weixin
书香江苏在线 首页 书香资源 推荐导读 2018开年精彩好书一览

2018开年精彩好书一览

2018-3-2| 发布者: shujucaiji| 查看: 3949| 评论: 0|来自: 中国出版传媒网

摘要: 每年开年,藉北京图书订货会召开之机,总有一场作家、新书与读者的嘉年华之约。大批好书纷纷涌现,让人既眼前一亮,又颇有眼花缭乱之感。在热热闹闹的聚会之后,在读者携心仪好书各自散去后,余下的时光,便是属于阅 ...

每年开年,藉北京图书订货会召开之机,总有一场作家、新书与读者的嘉年华之约。大批好书纷纷涌现,让人既眼前一亮,又颇有眼花缭乱之感。在热热闹闹的聚会之后,在读者携心仪好书各自散去后,余下的时光,便是属于阅读的——开启一盏灯,打开一本书,在温暖的灯光下,开始沉醉的阅读时光。此次月览,我们为读者历数开年至今值得关注的好书。

文学类

文学应当有力量唤起生命的生机

原创长篇纷纷涌现

中国作协主席铁凝在谈她的短篇小说集《飞行酿酒师》时说过,文学对人类最终的贡献是不断唤起生命的生机。“文学应当有力量惊醒生命的生机,弹拨沉睡在我们胸中尚未响起的琴弦;文学更应当有勇气凸显其照亮生命,敲打心扉,呵护美善,勘探世界的本分。”

盘点2018年开年重磅文学作品,在当代名家如周大新、红柯、梁晓声、贾平凹等作家的长篇新作中,在这些既消耗着作家生命、也迸发着生命生机的作品中,我们能感受到的,是正视生活的琐屑乃至人生悲剧的同时,更要燃起生活的热望。

茅盾文学奖得主、作家周大新的《天黑得很慢》(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年1月版),是一部全面关注生命与死亡、爱与痛惜的长篇小说。这部20万字的小说以“拟纪实”的方式,用万寿公园的黄昏纳凉活动安排来架构全书。作者以老年人遭遇的各种推介活动和陪护员讲述陪护老人故事的口吻,反映了中国老龄化社会的种种问题:养老、就医、再婚、儿女等等。既写出了人到老年之后身体逐渐衰老,慢慢接近死亡的过程;也写了老年人的精神孤独;更写出了人间自有真情在,人类生生不息,因为爱温柔有力。

周大新近期做客北京市东城区第一图书馆,以《人生最后一段路途的风景》为题,与读者分享他在老年这个阶段看到的风景。他以作家米兰·昆德拉的话“老人是对老年一无所知的孩子”作引,认为人在老年会看到六大风景:陪伴者越来越少,关注的人越来越少,险情特别多,骗子多,灯会越来越暗,人最终会回到幼年状态。对此,他提出无论是精神上、金钱上还是物质上,都要做好迎接的准备。

与周大新关注社会老龄化问题不同,茅盾文学奖得主、作家阿来认为,“中国乡村在那几十年经历重重困厄而不死,迎来今天的生机,确实也可称为一部伟大的史诗。”如今距小说《空山》初版已过去十几年,阿来将其多年思考融合进去,以“机村史诗”(六部曲)(浙江文艺出版社2018年1月版)对此重新呈现。阿来在新版后记里讲到,机村的“机”,在藏语里的意思是“根”。通过对具体而微的乡村人事变化的呈现,他想记录被裹挟在全球性的城市化浪潮中的藏族甚至中国乡村。

关于书写时代,作家梁晓声亦有最新长篇小说出版,便是《人世间》(三卷本)(中国青年出版总社2018年1月版)。这部百万字长篇小说由作家历时多年创作而成,他以悲悯情怀,展现平民百姓向往美好生活的人生努力和社会发展的历史进步,被称作一部“五十年中国百姓生活史”。同样,陕西作家红柯在《太阳深处的火焰》(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8年1月版)中,书写当代知识分子,乃至陕西关中文化和边疆少数民族文化的碰撞、交融与发展,可以说是其“天山-丝绸之路系列”文学创作的一次总结。

作家马原则回到历史小说,书写他对现实的态度。在《唐·宫》(长江文艺出版社2018年1月版)里,他一改过去的先锋叙述姿态,深情演绎唐朝宫殿里的阴谋与爱情。作家前后打磨《唐·宫》十几年,以此为标志,其小说创作由对形式、对方法论的关注转向内容本身。此番创作,更让马原发现现实主义写作的无尽魅力。

此外,贾平凹创作40多年来的第16部长篇小说《山本》,也将由作家出版社出版,这是一个关于秦岭的故事,一个发生在战争时期的绝美爱情故事。作家社同时推出陈彦的《主角》,作者以扎实细腻的笔触,叙述了秦腔名伶忆秦娥近半个世纪人生的兴衰际遇,及其与秦腔及历史的起起落落之间的复杂关联。

精品力作层出不穷

在原创小说方面,还有以下好书值得关注,如现象级电视剧《小别离》的作者鲁引弓的《小舍得》(花城出版社2018年1月版),以儿童教育问题,切中时下教育的热点与家长的痛点;鲁迅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获奖作家王祥夫的短篇作品集《劳动妇女王桂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1月版)书写对生命的真切关怀,对底层饱含爱意的温情关注;青年作家项静的《集散地》(安徽文艺出版社2018年1月版)收录了以地点为线索,从乡村到小镇、县城、小城市、城市、大都市等为主题的中短篇小说11篇,以80后视角穿越行走“中国”土地,同时又内在地完成一个人的记忆和成长。

在散文创作方面,亲情是永恒的话题。作家刘庆邦书写母亲的首部长篇非虚构作品《我就是我母亲——陪护母亲日记》(河南文艺出版社2018年1月版)在今年年初推出。辛苦操劳一生的母亲病倒入院,他奔赴母亲身旁,守护一百多个日夜。这是一部感恩集,感恩一位平凡而坚韧的中国农村母亲;也是一部守望集,一位大地之子对亲情、乡情、世情的回眸。山西作家曹乃谦的长篇散文“母亲三部曲”的终章《清风三叹》(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年1月版)也已出版,作家依旧以他与养母间的浓浓亲情为线,抒发真挚情感、深沉质朴。此外,汇集2015~2016年度中国当代小说和散文创作优秀之作的《第十七届百花文学奖获奖作品集》(百花文艺出版社2018年1月版)值得一读;作家叶梅的散文集《根河之恋》(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7年12月版),追寻整理民族历史中的文化根脉,让人动容。

在人物传记方面,李敖80岁时写的自传《李敖自传》(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年1月版),笔调幽默诙谐,内容嬉笑怒骂,读者既能从中了解李敖80年人生岁月的主要经历,也能体会他在特立独行、嬉笑怒骂、桀骜不驯和爱憎分明之外的勤奋、仗义、深情和勇敢。

在外国文学方面,一批引进版佳作让人眼前一亮。日本作家村上春树时隔7年长篇作品《刺杀骑士团长》日前由上海译文出版社推出,正在预售期,这部作品书写创伤、内省、对峙以及重生。同样由上海译文社推出的《纳博科夫短篇小说全集》是文学大师纳博科夫的短篇小说作品在国内首次完整结集,作家完美展现了令人眼花缭乱的小说技法,天马行空的想象和智力游戏,以及对生命中无从躲避的暧昧和失落的迷人洞察。此外,浙江文艺出版社密集推出“东瀛文人·印象中国”系列、爱尔兰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谢默斯·希尼的《希尼三十年文选》、俄罗斯首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伊万·布宁的长篇自传体小说《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法国作家蕾拉·斯利玛尼的《食人魔花园》等一批外国文学好书,《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四川人民出版社2017年12月版)也值得爱书人一读。

社科类

看这些有意思有见地有温度的社科书

历数今年1月至今的社科书,或从宏大的角度、新颖的观点概述人类社会乃至中国的发展历程;或从制度入手展示权力运作的机制;或探索人类存在的意义这一终极命题,探寻社会进化的源动力。这些作品读来有意思、有体系、有见地、有温度。

出版机构聚焦主题出版

2017年是南京大屠杀80周年祭,2018年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周年,这些纪念日带动了相关主题出版物的推出。

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主题出版将是2018年主题出版热点。由北京大学牵头编撰的《马藏》今年将首次出版,这一出版工程从2015年就已启动,据悉,首先编撰出版中国编,预计在今年5月在北京举办的第2届“世界马克思主义大会”期间出版5~6卷,到年底出齐10卷,每卷50万字。江苏人民出版社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出版作为主题出版优先方向,组织策划了《马克思主义论宪法》《马克思哲学要义》《图说〈共产党宣言〉》等重点选题,推动其研究深入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等也将陆续有相关著作推出。

在刚过去的2017年,出版界通过整编档案文献,挖掘口述史料,开展学术研究等,策划和深入发掘南京大屠杀相关题材,出版了一系列主题图书,铭记历史、不忘苦难、砥砺前行。这一出版热,一直延续到2018年开年。

《历史上的黑暗一页:英国外交文件与英美海军档案中的南京大屠杀》(江苏人民出版社2017年12月版)收集、整理英国驻南京两任领事发往英国驻上海大使馆的电报、通信、报告及其他文件等,披露了南京大屠杀期间大量不为人知的细节。

由张建军、张生主编的《被改变的人生: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口述生活史》(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7年12月版)是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口述历史纪实作品,通过幸存者的证言、大量历史档案资料,翔实还原南京大屠杀前后南京市民的生活场景与人生故事,用细节图文揭露日军侵略暴行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两位青年学者李红涛和黄顺铭所著《记忆的纹理:媒介、创伤与南京大屠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年12月版)具有开创性价值。他们从南京大屠杀的集体记忆入手,详细分析和探讨南京大屠杀从一个重大历史事件转化为中华民族集体记忆这一过程中,国家、大众媒体、民间话语等如何各自发挥的作用与影响,合力塑造其在当代中国的记忆政治与记忆文化。

《枢纽》:开年首部网红书

知识服务“带头大哥”罗振宇在其2018跨年演讲中,重磅推荐2017年给他“最大认知升级”的《枢纽——3000年的中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1月版)。这本书由外交学院世界政治研究中心主任、青年历史学者施展著,在受推荐的48小时内,销售逾5万册。《枢纽》因此爆红,被称作2018开年首部网红书,目前销量已过12万册。

在《枢纽》中,施展大胆用“超大规模效应”解释中国3000年历史兴衰,并通过对中国历史的回望,不断还原“中国究竟是谁”,对“什么是中国”以及“中国未来走向哪里”,给出历史哲学和社会学的解释。

可以说,《枢纽》的魅力所在,就在于以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用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融汇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地理、博弈论等诸多学科,重新梳理中国历史,定义了中国一直承担的世界角色——“枢纽”:中国,对内而言,是一个多元复合结构的体系;对外而言,中国是世界海陆秩序之间的枢纽。贯穿这两个身份的,是中国的一个根本特征——超大规模性。

在历史的进程中,东亚世界的中原、草原、绿洲、高原、海洋等多种亚区域,不断地互相塑造、共同演化,最终发展成为为一个超级大一统的多元复合帝国,为现代中国奠定根基;现代中国又正因为这种多元复合性,才能够担纲起外在的海陆枢纽的身份;中国的超大规模则为它赋予了足够的动能,能够承担起这一历史责任。这本书还对中国的经济崛起以及其对于世界秩序的深刻塑造,进行深入讨论,并对未来提出了一系列极富建设性的探讨。

伴随《枢纽》的走红,这部书也引来了诸多关注和争议,譬如有批评称其用广度掩盖深度的不足,或称作者深谙社会情绪等等。但总的来看,《枢纽》还是能自圆其说、自成体系,对中国几千年的复杂历史及百年来的成败兴衰给出了一个统一的解释框架。

其他值得一读的人文社科好书还有,改编自同名纪录片、从中医药角度书写的《本草中国》(中华书局2018年1月版),展示传统中医药的千年传承和中医药文化,颇具人文性、知识性和实用性。“社会生物学之父”、两届普利策奖得主爱德华·威尔逊的《人类存在的意义》(浙江人民出版社2018年1月版),跨越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鸿沟,对人类存在的意义这个终极命题进行思考,探寻社会进化的源动力。《国王的两个身体:中世纪政治神学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1月版),打破按年代叙事的史学方式,从身体史、纹章学、神学、艺术史、莎士比亚戏剧、皇室葬礼、法学等角度,展示国王权力运作的神秘机制。以及,思想家托尼·朱特的《事实改变之后》(中信出版集团2018年1月版)、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的《谢谢你迟到》(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年1月版)、记者娜奥米·克莱恩的《改变一切:气候危机、资本主义与我们的终极命运》(上海三联书店2018年1月版)、日本史学家家永三郎的《日本文化史》(译林出版社2018年1月版)、《存在主义咖啡馆:自由、存在和杏子鸡尾酒》(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7年12月版)、厉以宁的《中国道路与农民工创业》(商务印书馆2017年10月版)等不一一赘述。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版权所有: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指导单位:江苏省新闻出版局 江苏省全民阅读办 主管单位: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主办单位: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协办单位:江苏省全民阅读促进会
备案号:苏ICP备10080896号-8  地址:南京市洪武北路55号置地广场 邮编:210005 电话:025-84783597 传真:025-84783531 技术支持: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隐私政策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