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的意义》[美]丹尼斯·科斯坦佐著 吉志伟等译/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年1月版/45.00元 宗教建筑、普通住宅、城市楼宇,这些建筑的具体形式不是最重要的,空间才是建筑的本质。 建筑是什么?很多人喜欢向别人或者自己提出这样的问题。20世纪的建筑史学家佩夫斯纳用构筑物来说明这个概念:一个构筑物具有令人印象深刻的视觉和文化印记。这句话便是从文化内涵的方面来解释建筑,但如果一个构筑物承载着重要的文化内涵并展示着深刻的视觉效果,就能成为我们所说的建筑吗? 闭上眼睛,你会发现我们对建筑的印象是一栋栋具体的楼宇,甚至在和别人描述建筑时,我们都会说到是钢筋混凝土、玻璃幕墙,而非建筑的本身。但是建筑本身的生命,我们并不懂得——建筑是可以被阅读的有温度的个体。 建筑的生命在哪里?佩夫斯纳刻意用林肯大教堂这座宗教建筑来阐述自己的定义,因此神圣可能是建筑应该拥有的特质之一。宗教建筑深刻体现了对生命、死亡与神祇的信仰,也由此激发了人们从建筑中去寻找归属感的需求,而后建筑最常见的形式——住宅出现了。 无论是金碧辉煌,还是家徒四壁,我们都将自己的住宅看作是家。住宅应该是我们普通人接触最多,也最认同其为建筑的形式。虽然与宗教建筑的形式不同,但是仔细想想,这两者之间还是存在相同点的:宗教建筑是神的房子,住宅是人的房子而已。然而,住宅的特征体现在社会性上,就像乡土建筑和郊区建筑一样,它们和城市住宅不同,这些不同也塑造了两种不同的社会环境,因此只有城市才可能全面、完整地理解城市的建筑。 从传统意义上来讲,大多数城市都位于交通便利的地方。这里有开放的建筑空间——广场可以举办各种活动,有造型大同小异的居民住宅楼,有称为地标的摩天大厦,也有被保护的老建筑巷弄。但是城市的建筑大多是国家规划决策产生的,这里没有建筑最本源的意义。 故而我们看到,建筑的生命和建筑的温度在人类伊始的宗教崇拜中,在遮风避雨的原始需求中,也在文明发展的历史车轮里。宗教建筑、普通住宅、城市楼宇,这些只是建筑的具体形式,但是建筑却不仅仅只是这些。老子《道德经》中说“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老子看见了建筑的意义,即形式不是最重要的,空间才是建筑的本质。可是建筑的空间需要形式的表达,才能体现建筑的内里。 建筑存在是因为有空间本质,但是当失去了表象的东西造成形式千篇一律时,也就导致了建筑生命的萎靡。这样说来,建筑和人一样,随着制造水平的提高,逐渐消磨了最初的思考本能,渐渐沦为功能的机器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