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科普类图书的出版与阅读一直以来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热点话题息息相关。这些图书不仅要满足人们的内心和情感需求,还要具备生活实用性和满足求知欲的功能。 随着工作收入的提高和思维的转变,人们越来越注重身体和心灵上的休养。“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身体和心灵,总得有一个在路上”等口号的出现,再加上终身学习的观念深入人心,一大批生活、科普类图书涌进读者的视线范围内。特别是科普图书在提高公众科学素养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近年来国内科普图书的出版总体呈上升趋势。家教育儿、休闲健身、时尚旅行等主题的生活类图书与自然科学、百科知识、宇宙探秘等主题的科普类读物早已渗入我们的日常生活。 旅行是不会过时的主题 10月国庆黄金周假期,秋高气爽,蓝天白云,正是赏景最佳季,不少人都选择外出旅行。而旅行,不仅仅只是看风景,更重要的是在旅途过程中愉悦身心,领略另一个地域的文化,与广阔天地间的另一个自己相见。 热衷于周游世界各地的作家、摄影家陶立夏,用温润内敛的文字和风格独特的摄影记录了很多动人的风景和故事。她在新作《分开旅行》(浙江文艺出版社2017年10月版)中,将文艺与生活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罗马、伦敦、北德、乌兰巴托、拉穆、阿拉格、赫尔辛基、墨尔本、新加坡、得克萨斯、奈良、耶路撒冷、米兰,她呈现了一段横跨五大洲、13个国家的疗愈之旅。陶立夏曾说,圣安东尼奥是一座不愿意遗忘的城市,因为那里的阿拉莫遗迹是得克萨斯精神的发源地。一个人旅行这么久了,开始发现每样东西都有着不同的光芒、不同的声音。在异乡的街头停下来,抬头看见对街美丽的玻璃窗,隔着时间、纬度、季节以及空间无从代替的人情世故。陶立夏不是一个为了旅行而旅行的人,她用自己的文字记录着旅行的意义以及她最隐秘的内心情感。 图书除了承载知识外,也被赋予了娱乐和实用的功能。《旅游圣经》编辑部撰写的“旅行邂逅文艺范儿”(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2017年9月版),可谓是一套实用又有趣的文艺范儿旅游指南。该系列不仅囊括大理、北京、杭州、厦门等10座城市,还包含28个文艺街区,咖啡馆、书店、客栈、剧场、餐厅等类型的文艺青年集聚地皆在此列。何谓旅行的文艺范儿呢?仅有文艺是不够的,还必须具备生活美、设计性和独立性。书中文艺街区的主人公,不混同于大众,有鲜明的个性化风格,他们不仅仅是老板,而是将自己的性格、生活美学、设计腔调与客人倾情分享,更像是“生活家”和艺术家。这套书并非一般意义上的旅游类图书,它更关注景物带给读者的人文关怀以及内心关照。 值得关注的还有畅销书作家独木舟在时隔5年之后推出的旅行读本《我亦飘零久》(湖南文艺出版社2017年10月版)。独木舟在该书中以月份和地域为章节,描写了青春时期关于梦想、爱和蜕变的一路“孤胆”旅途。这是一部个人特质太过鲜明的作品,鼓浪屿、北京、西安、甘南、敦煌、清迈、菩提伽耶、瓦拉纳西、克久拉霍、阿格拉、拉贾斯坦邦 ,她在大千世界遇到的小小的人和事,都是在生命的旅途中得到的馈赠。 不同于《满世界,找自己》(广东教育出版社2017年9月版)《发现城市之美》(海天出版社2017年8月版)、《去,你的旅行》(湖南文艺出版社2017年5月版)等图书对多个旅途和地域的全景扫描,旅行达人罗巍以洒脱率性的文风在《西藏:背着半斤思念,就这么走》(中国地图出版社2017年9月版)中专注地描绘了一个人从成都到拉萨,徒步搭车川藏南线(318)的故事和人生感悟。他记录了一个月2000多公里旅途中的搭车、徒步、走夜路、驴友、篝火、艳遇、高原反应以及遇到的有趣的人和故事。当读者领略到川藏线和西藏那里蓝蓝的天、青青的草,还有大海似的星空,在旅行时思考曾经所无比熟悉的生活,大概就会明白旅行不是让你看风景,而是让你变得更有趣。20年间进藏16次的周硚,是西藏历史人文与自然风光的热爱者,他把行走西藏当作是一场人生的修行。他在《西藏,不止旅行》(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7年9月版)中展示了藏地恢弘壮阔的历史与旖旎绮丽的大美风光,他认为旅行是为了找到自己、面对自己,向世界更远的远方、向内心更深的深处出发。总有一天,会在旅行中遇见那个最想成为的自己。这本书,看似写风景,其实是在写历史,看似写历史,其实是在写心路。他正是在一次次走遍西藏山山水水的旅途中,不断抵达内心深处的那个自己。 科普读物注重实用性 科学并不高深莫测,现如今科学早已渗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并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的日常选择。大多科普读物不仅要满足人们对身体方面和心理健康的诉求,还要提供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的解决方法。 例如让人们恐惧的雾霾天、空气污染等问题,在呼吁保护绿色生态,关注可持续发展的当下,人类如何与自然和平相处?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又能做些什么?博物学家、生态专家马歇尔·罗比森的《日益寂静的大自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10月版)是一部完美融合了文学、历史、人类学、生态学、动物学、语言学、环境学的奇妙著作。该书不仅探讨了物种的多样性与人类文明的繁茂之间的深层关联,还从生物变迁史的视角剖析了环境在过去、现在、未来是如何影响我们及整个世界的,对我们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保护环境进行了科普,呼吁人们从日常生活做起,一点一滴改变环境。与之相关的同类图书还有《太阳下的新鲜事》(中信出版社2017年8月版)和“地球放大镜”丛书(湖南科技出版社2017年10月版)。 美国杜克大学癌症生物学博士李治中继《癌症·真相:医生也在读》之后撰写的《癌症·新知:科学终结恐慌》(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年9月版)自推出以来,一直位居各大电商平台的科普类图书畅销榜前列。在快节奏和高压的社会生活下,该书针对人们关注的“拼命工作会累出癌症吗”“预防癌症需做些什么”等问题进行了一一解读,作者希望把国际上前沿、科学、靠谱的抗癌知识,以及科学思考的方法分享给读者。无论是癌症常识普及、预防及治疗的要点,还是对流行的错误观点的辟谣,该书用轻松平实的文字帮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用理性和科学来管理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科技与生活如何完美结合?《那些你以为地球人都知道的事情》(江西人民出版社2017年10月版)就分为科技篇和生活篇,集结了人们日常生活必备的基本科技知识。作者大卫·波格就像一名生活科普达人,他曾任《纽约时报》科技专栏作家,曾三度登上 ted 讲坛做科技与生活相关演讲,该书的生活篇包含150条至关重要的社交育儿、医疗饮食、汽车旅游等技巧和捷径。另外随着科技高速发展,在海量的功能和应用中如何找到真正实用的科技功能并不简单,该书的科技篇通过225条关于科技实用的技巧,帮助读者掌握科技小诀窍、提高科技生活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