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由互联网掀起的巨大浪朝中,行业报也不能独善其身。思想僵化、资金不足、人才匮乏等障碍,使其在主流媒体和新媒体夹缝中艰难生存。近年来,部分行业报从被裹挟着被动转型,变为寻求自身突破和发展、适应市场需求的主动转型。然而,面对传媒领域发生的剧变,如何实现成功转型,却还是各行业报面临的共同难题。 传播力影响力今不如昔 在互联网尚未兴起的年代,行业报曾经以权威性、专业性、指导性、服务性等优势,在传媒界有着不可小觑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早年成立的行业报,几乎都有着行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或特大型国企等背景,更重要的是,不少“靠山”的下面还是“带腿的”,行业体系健全,企业遍布各地,以此凭借,行业报多年来过着“甜蜜的生活”。那时,大部分行业信息主要是靠行业报发布,广告收入也多来自行业内,这让不少行业报养成了悄悄“吃独食”的习惯,导致缺乏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也缺乏运用新的传播手段的冲动。 电脑、手机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出现和迅速普及,使传媒业进入全媒体时代。互联网的触角伸向城市和乡村的各个角落、各行各业,信息传播不再受时间、空间、距离等一切的束缚,传播速度、传播路径、传播规模、传播效果实现了质的飞跃,越来越多的人不再依赖于从报纸等传统媒体上获取信息,通过网站、微博、微信等公共平台便可获得,且更多、更快。 全媒体时代信息共享的模式,也风卷残云般地蚕食着行业报曾引以为傲的行业资源,其行业优势日渐式微,其独家新闻越来越少,其传播力影响力大打折扣,有些行业报甚至出现生存危机。 从被动转型走向主动转型 面对全媒体时代传播方式的深刻变化,不少行业报开始被动转型,相继推出了报社的官方网站、官方微博、官方微信等新媒体产品,但在实际运营中,由于思想观念、管理体制、服务意识、技术手段等缺乏创新和提高,这些传播平台并未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相反,各自相对独立作战的方式,消耗了大量资金。另一方面,不少行业报版面不断缩减,发行数量急剧下滑,生存显得“压力山大”。 在这种情况下,部分行业报寻求主动转型,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和尝试。 全媒体时代造就了海量、碎片化的传播特征。根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7年6月,中国网民人数达7.51亿,其中手机网民7.24亿,占网民总数的96.3%。加强移动终端的权重,成为家底相对丰厚的行业报主动转型的重要选择和明显特征。这些行业报充分利用互联网领域已经成熟的平台和技术,加强官方网站和微信公众号,新浪、搜弧移动新闻客户端等新媒体建设。同时,平台不再单打独斗,有统一管理、整体策划。如利用自身的行业渠道优势,将获得的第一手信息,按照每个平台受众的不同特点进行编辑处理,并尽力以最快的速度同时推送,不仅提高了独家新闻的报道数量,也大大提高了报纸品牌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充分体现了全媒体时代资源整合的力量,这也是报纸难以做到的。这种探索,成为时下行业报主动转型的典型模式。 与此同时,一些不具备经济实力和技术支持的行业报,则纷纷与互联网公司合作,共同打造网站或移动端传播平台,而对方也看重其行业资源背景,双方期望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 深耕行业才能成功转型 主动转型并不意谓着成功转型。在全媒体时代,行业报依托背景优势,深耕行业资源,有机融合新旧媒体平台,才能真正实现成功转型。 首先,行业报要明确发展方向。一方面,为本行业提供权威资讯和报道,是行业报存在的价值所在,行业报必须明确自己的这一定位。同时,也只有借助新媒体的优势,才能有效放大行业报的优势。如果放弃、淡化所处行业的优势,或是漠视新媒体的“能量”,都是行业报转型过程中的错误导向。 第二,立体传播行业新闻。行业报应该利用既有的行业背景渊源和行业资源,采用全媒体时代的多种传播手段,深耕行业。如,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矩阵平台,针对受众关心的话题,邀请业内专家进行深入剖析解读;利用行业大数据辅以佐证,做连续性深度报道;开展网上论坛,加强与读者互动,提升关注度和影响力,等等。这些方式,都将强化行业报的不可替代性。 第三,利用行业资源开发衍生新闻产品。行业报背靠的各个行业拥有丰富的新闻资源和稳定读者市场,具有构建行业综合传播体系的独特优势,在全媒体时代,应该瞄准所处行业的市场需求,大力融入行业产业链,精心培育新的衍生增值产品,构建多样化的产业链信息服务平台。 第四,也是最重要的,要加快全媒体人才的培养。在媒体转型的过程中,人才缺乏是最大的难点和痛点。行业报转型尤其如此,不但缺乏全媒体采编人才,缺乏全媒体经营人才,缺乏全媒体技术人才,更缺乏全媒体管理人才和领军人才。只有形成一支适应全媒体时代的高素质人才队伍,行业报才能真正实现成功转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