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中国已成为图书出版发行大国,一方面有无数外国图书被引进,另一方面,中文图书也开始走向世界各个角落。国门大开,借着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碰撞的契机,南京很多著名作家的阅读与写作也同样受惠于此:他们得以邂逅不同的图书,在其中徜徉,与作者对谈,最终内蕴成自己的文字。 法国作家丹纳的《艺术哲学》就给了鲁敏一种“得遇良师、拨雾见光的阅读感”,多年以后,她对这本书仍充满了感激之情。读到这本书时,鲁敏20多岁,还在邮局做营业员,她在朦胧间明确知道了,她中意什么,对什么敏感,而在这个世界上,她最愿意与之发生亲密联系的,是美与艺术。 丹纳是法国18世纪著名的文艺大家,《艺术哲学》是其在巴黎美术学校讲课时的教材,后集结出版,由傅雷担任译者。该书跨越了地理、历史、政治、文学和宗教等各个领域,讲到雕塑、文学、绘画、音乐、建筑、诗歌等六个艺术门类,“因是讲座笔记的方式,绝无哲学类著作常见的刻板与艰涩。”鲁敏介绍说,比如讲到荷兰的绘画,丹纳会从荷兰特殊的地势与气候分析起,那种环境对画家性格的影响,对色泽与风格的影响…… 作为一名阅读胃口很好的杂食者,鲁敏把阅读看作是吃饭,为了营养均衡,也为了口味的变化,她喜欢很多名家与非名家、经典与非经典,而且这种喜好也一直在变化、覆盖和矛盾之中。 基于同样的杂食胃口,在不同时期读到的书也给了叶兆言不同的影响。 读中学时,叶兆言最喜欢雨果,“雨果小说中有当代小说所缺乏的力量,而《悲惨世界》则是一本最容易走进文学神圣殿堂的入门书。”在叶兆言看来,雨果是很容易征服小孩子的,“他那些带点矫情而且过于外露的诗句,高度紧张和戏剧化的情节,充满哲理的格言和对话,曾经让我非常激动。”继雨果之后,叶兆言还喜欢过海明威,喜欢过契诃夫,以及一大堆外国作家;而在另一方面,唐诗宋词古文小品,叶兆言也都在不同时期喜欢过。 近年,黄蓓佳把写作一次次伸向自己的童年和故乡,伊朗作家的一本《老师,水缸破了》则让她在阅读之中多次鼻酸,潸然泪下。该书文笔轻松活泼,简单又有趣,鲜活而又温暖,黄蓓佳说:“在故事中重返童年,可以说是阅读的馈赠。”对黄蓓佳来说,带来巨大影响的图书有很多,最早则可以追溯到其童年时期。黄蓓佳出生于1955年,在她小时候,书特别少,可读的书更少,但当时的阅读却很有效率,以至于她读小学时就把中学的教科书通通读了,只要是能够找到的书,她都读,包括历史、地理,甚至卫生知识。实在找不到书时,她就从废品摊上找出一些小纸片来反复读。 童年时期的阅读同样给了赵本夫很大的影响。1960年,赵本夫12岁,在当地一所中学读书,那时候书籍奇缺,学生如果想看书,都是找老师帮着借。当时,老师帮赵本夫借了一本柔石的《为奴隶的母亲》。成名之后的赵本夫并不讳言,在他后来的文学创作中,都有这本书的影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