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8点,新街口秣陵路一栋民国建筑的二楼屋内灯火通明,沙发上坐着十余个读者,或安心阅读,或低声交谈,这是记者近日在南京市首家24小时书房——“二楼南书房”看到的场景。据了解,南京市24小时书房约有10多家,仅去年就新增了4家,但经营状况却参差不齐。这些24小时书房要如何经营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阅读“不打烊”,24小时书房不断涌现 坐落于新街口繁华地段,藏于深巷中的“二楼南书房”,总面积不足60平方米,每个小沙发上都坐着人,加上书架和格档,空间略显局促。2014年4月,老板陈烨租下了这幢民国建筑,“当时国内已经有了不少24小时书店,但南京还没有。我就想打造一个可以24小时看书的地方。”陈烨说。 不同于“二楼南书房”,位于江北新区的扬子云书房算是书店中的“后起之秀”。健身器材、咖啡轻食、书虫小铺,扬子云书房以“高颜值”著称。目前,该书房率先在江北新区试点24小时永不熄灯的书房。 去年11月底,玄武24小时书房揭幕,且将其首先引入南京圣和府邸豪华精选酒店和九华饭店,建成了“行者书屋”和“书香九华”两家24小时书房。从“二楼南书房”到扬子云书房、“行者书屋”和“书香九华”……24小时书房在我市不断涌现。 热度退却,经营难题浮出水面 24小时书房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它的出现无疑有着积极的意义。在南京大学出版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张志强看来,书房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和提升了城市图书馆的服务功能与水平,同时也弥补了图书馆闭馆时对读者阅读需求的服务空白,“书房的不断涌现说明市民参与度较高,也让书店跳脱出了传统发展模式的桎梏。”张志强表示,但从实际经营来看,不少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 记者走访发现,24小时书房开业之初,因为网络关注和读者的好奇心,一度出现晚上人流量、经营状况超过白天的情况,但当前期热潮退去,部分书房经营开始“遇冷”,甚至经营拮据。位于中央路的一家书店成立于2015年,起初也曾因“24小时不关门”“预约帐篷住宿”吸引了不少读者。然而随着客流量下降,运营成本提高,书店取消了24小时营业制。 即便是起步最早、拥有近5000名会员的二楼南书房,也存在着利润偏低的问题。陈烨说,由于经营时间延长,夜间运营成本开销巨大,“比如此时取暖设备一直开着,夜间的营业额可能都不够水电支出。” 精准定位,打造综合性文化教育空间 如何经营才能让24小时书房不只是“昙花一现”?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陈雅教授表示:“我觉得最重要的是书房要找准自己的定位,要有受大众认可的标签。” 陈雅认为,24小时书房的生命力在于提供一个综合性的文化与教育空间,成为读者们学习甚至开展社交的场所,故而更应当注重跨界融合,积极与美术馆、博物馆等文化机构展开合作。目前不少24小时书房经营困难,究其根本是没有找准自己的定位,如盈利模式、书房选址、目标人群等,“比如书房选址,如果周边没有大型小区、学校、办公楼,就无法形成人群基础,不能形成用户粘性,供大于求难以避免。”同时,一个城市中的多个书房需要统筹协调发展,因此,成立一个组织或者协会,制定统一的服务规范,及时听取群众的服务反馈,共同向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迈进,或许可以成为24小时书房的破局之道。 |